脑卒中,民间又叫“脑中风”,学术上包括脑梗死、脑出血、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也称为TIA或小中风)。
在中风发生后,许多人常陷入如下6个误区,导致治疗延误,造成许多病人终生残疾,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盘点一下这6个误区。
1发生中风后,先等等看
由于大多数人对中风认识不够,当家里有亲人发生了脑中风的一些症状了,如讲话不够流利、嘴角有点歪、手脚有些麻木等,家属没有重视,抱着一丝侥幸心理,认为没有那么严重,医院看病,结果错失了良机,病人病情加重。脑出血的病人可能由于颅内出血加重导致了脑疝的发生。
那么,中风后是怎么样的表现呢?请看下图
那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重视脑卒中的先兆,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家人出现脑卒中先兆,医院就诊,因为脑梗死病人如果符合适应症可以在发病6h之内(最好3小时之内)进行溶栓治疗,治疗效果最好;而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及早使用药物治疗,可以避免进一步发展为脑梗死。所以病人发病后,医院检查治疗。
2医院治疗后,病情更重了?医院给治坏了?
医院治疗后病情反而进一步加重,由于大多数人对卒中认识少,医院医护人员大肆缺乏客观的报道,很医院医护未尽责,进医院治疗反而给治坏了,导致医护之间不信任加剧而迁怒医护,导致纠纷的发生,最后影响患者的恢复。
那为什么中风医院治疗后病情反而加重了呢?其实这是一种进展性卒中,即指脑梗死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继续加重的一种临床过程。进展的时间长短不一,从数小时到十余天不等。发病率在20%-40%,致残率、死亡率较一般脑卒中高。而它的发生无法预测。
正确的做法应是:
作为医护人员,应将病人病情和可能的预后告知家属,家属也应充分信任医护人员,双方积极互动和加强沟通,为有效地抢救病人生命、治疗疾病齐心协力。
3就算病人不能进食也不同意插胃管
在部分脑卒中病人中,可能会出现吞咽功能障碍,为保证病人的营养供给以及水、电解质平衡,需要插胃管鼻饲营养液。由于认识不够,很多病人选择少吃东西或不吃东西,甚至拒绝插胃管,大部分家属认为插胃管病人太受罪,其实这种选择有弊无利。目前的医学研究也表明,营养对于治疗疾病至关重要,营养状况不改善,或者营养没有跟上,机体能量不够,机体不能很好地应对疾病状况,治疗和抢救就会受到影响。插胃管的好处还有:插了胃管以后,营养液可以通过鼻饲进入,使胃黏膜接触食物时间增加,从而保护胃黏膜,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从而改善营养状况,满足病人机体对营养的需求,增强体质,有利于康复;预防进食时呛咳、误吸,避免迁延不愈的肺部感染的发生。
4病人一住院,不管病情是否为危重,亲朋好友立即来探望病人,表达关心
探视病人原是好事,但对于病情危重的病人来说,其实是对病人恢复极其不利的,有可能会有感染的风险。众所周知,脑中风病人急性期需要安静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声光刺激,探视慰问的人一多,病人休息受到影响,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压力、造成情绪波动、影响血压等,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其次是病人身体刚遭受疾病的重创,身体非常虚弱,外来人员带入细菌,会增加病人发生肺部感染的机会。
5病人发烧是因为着凉感冒了
病人住院后发烧了,而且发烧用药物根本降不下来,要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来降低体温,医生考虑可能是中枢性高热、也有可能是肺部感染,会要求查肺部CT。很多家属不理解,为什么要少盖被子?是不是少盖被子后受凉感冒导致的发烧?是不是医护人员不负责任?在此有必要普及相关知识:脑卒中病人的体温升高,往往是中枢性高热,是因为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其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所引起。另外,病人卧位不妥、进食后没有保持半卧位,容易使胃内容物反流入肺部,加之支气管敏感部位的神经支配受脑部疾病影响,反应性及敏感性降低,咳嗽能力下降,不能有效排出过多的分泌物,分泌物返流入肺内造成肺部感染;也有可能是人员流动、空气中细菌吸入肺部导致感染。
物理降温的方法有很多,如局部冷疗法包括冰袋、冰帽、冰毯;全身冷疗法包括酒精擦浴、温水擦浴等。
6脑中风后能保住性命就很幸运了,没必要进行功能康复治疗
中风患者的脑损伤后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最佳康复期,即病情稳定以后一个月内,最迟三个月至半年以前,还有康复的机会。很多病人家属对康复的认知不够,不够重视病人功能的康复,而耽误了康复训练的时机。在脑卒中后存活者中,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大部分的失语或偏瘫病人能重新恢复语言交流、步行和自理生活能力,也有部分病人能够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回归社会。
总之,只有正确认识脑卒中,认识护理的重要性,医生护士和病人、家属共同的努力,病人的救治和康复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觉得不错,请在底部点赞↓↓↓
★如果喜欢文章,白癜风在哪里如何治疗北京有哪些医院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