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疏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的治疗作用

摘自:《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基础理论研究特集

作者:李静,吴建中,罗林,任泽光,张辉,尹可,谢道珍,姜建鹏

作者单位:谢道珍、姜建鹏,中医院;李静、吴建中、罗林、张辉、尹可,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采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大鼠脑出血模型,在正常大鼠(NR)和肾性高血压大鼠(RHR)颅内诱发尾状核出血,然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中药制剂脑血疏0.6g生药/g体重治疗,连续给药14天。结果显示:NR治疗组6天、10天及14天脑出血面积与全脑面积的比值均明显小于生理盐水(NS)对照组(P0.05和P0.01),RHR治疗组10天及14天血肿面积明显小于NS对照组(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NR治疗组6天开始出现格子细胞;10天损伤中心部位开始全面吸收,周围小囊性变;14天已进入全面吸收末期,并开始进入修复期。而NS对照组6天时血肿尚未开始吸收;14天才进入全面吸收,未囊变。RHR组的病理改变与NR组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本实验证实脑血疏对NR及RHR脑出血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脑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死率及致残率都很高,现有的治疗手段远远未令人满意。高血压脑出血后的继发脑损害,对脑出血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中医学外伤必然导致内损引起气血失调而致气血凝结的原理,用益气化瘀药脑血疏治疗正常大鼠和肾性高血压大鼠(RHR)实验性脑出血,观察其疗效并探讨该药的作用机理。

材料与方法

实验动物采用Wistar种大鼠,体重±25g及90±10g幼鼠,雌雄不拘,由首都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脑血疏制剂1.5g生药/ml(主要成分:黄芪、水蛭、川芎、大黄、丹皮等),由中医院制剂室提供。VII型胶原酶(美国Sigma公司产品),用生理盐水配成1μ/1μl溶液。

1RHR模型的制备

采用黄如训报告的方法。选用体重80~g幼鼠只,雌雄不拘,用10%水合氯醛(30mg/kg)腹腔麻醉后仰卧位固定,用双肾双夹法复制有脑血管病变的慢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术后饲养8周以上,选择血压24kPa(mmHg)的大鼠进行下一步实验。血压测量采用上海高血压研究所生产的大鼠血压测量仪。

2脑出血模型的制备

大鼠脑出血采用我室建立的模型。NR和RHR各60只,10%水合氯醛(3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俯位固定于立体定向仪上,于颅骨背侧前卤后0.2mm,中线旁2.9mm出钻孔,用固定于立体定向仪的微量注射器沿钻孔垂直进针6mm,缓慢推注含有0.5u胶原酶和7u肝素的生理盐水1μl,诱发大鼠脑尾状核出血。

3实验分组

实验分为NR脑出血即RHR脑出血两大组,每组又随机分为6、10和14天3组,每个时相再分为对照组和脑血疏治疗组,治疗组腹腔注射脑血疏0.6g生药/g体重,每日2次,并分别于脑出血后6、10和14天断头取脑,于血肿中心部位冠状面切开,取血肿最大面前端脑片,四氮唑蓝(TTC)染色,显示脑缺血及坏死区,经计算机图像分析处理,计算血肿及其周围缺血坏死区的面积与全脑面积的比值;后端脑片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24h以上,脱水,石蜡处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

4统计资料

均以±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Systat统计软件。

结果

1大体形态观察

脑出血6天均有明显的血肿,淡咖啡色,界限清晰,健侧脑明显小于出血侧半球;脑出血10天病灶周围小囊变到大囊形变,病灶灰黄色;脑出血14天,受损组织收缩、下陷,病灶基本吸收。RHR病灶吸收较NR缓慢;脑血疏治疗组较对照组吸收快。

2血肿面积

NR及RHR治疗和对照组各时限脑内血肿面积与全脑面积的比值,见附表。NR脑血疏治疗组各时限脑内血肿面积与全脑面积的比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及P0.01);RHR脑出血经6天脑血疏治疗,血肿面积与全脑面积的比值也小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0天和14天组血肿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

3组织形态学改变

NR脑出血6天损伤中心部软化、坏死,坏死带外周有炎性细胞渗出和大量小胶质细胞增生,血肿周围水肿,治疗组较对照组轻,已有格子细胞出现。10天时对照组损伤病灶中心部位坏死、软化,并未吸收,周边部位小胶质细胞增生,并开始向坏死区内移行,损伤病灶周围水肿消失,治疗组除损伤病灶周围部水肿消失外,损伤中心部位开始吸收,格子细胞已进入坏死区,周围开始囊变。14天时对照组损伤区已进入全面吸收期,但未囊变,全部为格子细胞吞噬,但没有毛细血管穿入,未开始修复,而治疗组已进入全面吸收末期,毛细血管已进入损伤灶,开始进入修复期。RHR与NR的病理过程是基本一致的。脑血疏治疗6、10和14天连续观察发现药物治疗组病理恢复速度均明显快于对照组。6天时治疗组小胶质细胞开始吞噬,出现格子细胞;对照组此时血肿尚未开始吸收,血肿周围血管扩张癖血。10天治疗组血肿大部分已消失、软化、坏死灶为格子细胞占据,水肿已消退而对照组血肿尚未消除,格子细胞进入血肿区继续清除血肿,周边仍有残存水肿带,与脑组织分界不清楚。14天治疗组出血带部位已进入囊性变阶段,而对照组仍处于治疗组10天状态。

讨论

脑出血首先由于出血的占位效应引起颅内压急剧升高,周围正常脑组织被血肿撕裂、受压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其中包括颅内压急剧升高、局部血流量(rCBF)下降,以血肿周围脑组织rCBF下降最明显,血肿周围脑缺血、水肿形成海绵状的剥离带。2~3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毛细血管由于持续缺血,血管壁受损,红细胞渗出,形成血肿周围散在点状出血带。其外侧为海绵状出血带。血肿形成后6~8h,血肿中的红细胞大量渗入到周围脑组织中,组织被破坏,并发生坏死,形成坏死区。血肿周围从内向外依次为坏死区、血管周围出血区和海绵带区。各层带随时间推移继续增大。脑出血后3~4天血肿边缘部位出现大量格子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血肿及坏死组织,并有新生毛细血管出现,水肿逐渐消退,随着血肿的液化吸收,原来血肿部位逐渐形成一个囊肿。本实验用胶原酶诱导的脑出血与文献报道的直接注血模拟脑出血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

中医学将颅内的出血称为“出血性中风”,其治疗方法往往采用行气、活血、化癖、通络,但使用时必须确定以行气为主还是以活血化寮为主。行气乃调动体内各种免疫功能,活跃巨噬细胞,活血含有促进血栓和血凝块软化、溶解的作用,化瘀主要依附巨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在颅内则有小胶质细胞完成),通经活络主要是恢复机体已经丧失的功能。但颅内各种病变从开始到病理过程的结束这些病理生理的变化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只是不同的病理时期各有其起主导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行气和活血化瘀不可偏废任何一方。本方包含行气、活血化瘀及通经活络的功效,我们的实验证实正常大鼠脑出血经脑血疏治疗6、10和14天,血肿面积均明显比对照组小,病理形态学观察证实经药物治疗大鼠脑内血肿吸收早,水肿消退也比对照组快,治疗组10天即已开始囊性变,14天开始进入修复期,而对照组14天仍停留在血肿吸收阶段,实验证明脑血疏对正常大鼠脑出血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脑出血多数是由于高血压所致,因此我们又利用肾性高血压大鼠,在高血压的病理基础上诱发大鼠脑出血,再用脑血疏治疗,连续观察6、10和14天时血肿面积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脑血疏治疗6天后血肿面积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治疗10和14天后血肿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病理形态学观察同正常大鼠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但无论是对照组还是治疗组均相对较正常大鼠晚一个时相,是因为长时间的高血压,使脑内细小动脉呈增生样改变,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甚至完全闭塞,因此RHR脑出血后血肿的吸收和组织修复均较正常大鼠缓慢。但RHR脑血疏通治疗组又较RHR生理盐水对照组血肿吸收快,囊性变出现早,进一步证实脑血疏通确有加速血肿吸收作用,有利于脑出血的恢复。

本实验证实脑血疏对正常大鼠和高血压大鼠脑出血均有一定治疗作用,它可以加速血肿吸收,减轻血肿周围脑水肿,有利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对局部徽循环的改善和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而实现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北京白斑病医院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kapq.com/yfzl/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