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难,当乡村医生更难!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网底,广大乡村医生在守护农民健康、进行疾病救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患者能对我们的乡村医生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而这,对他们来说,就是莫大的安慰与鼓舞。我们还希望,随着医改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医生的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使大家的积极性能够得到进一步增长。同时,我们也希望乡村医生一定做好规范化诊治,在行医用药过程中多一份慎重,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最近,我遇到一例严重的药物过敏病例,还是口服用药,其严重程度用“差点儿致命”来形容毫不夸张。这事过去好多天了,我还是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我的这次经历和同行遇到的情况大同小异,在此就不说了,仅与大家探讨一下,以引起重视、相互提醒。一、用药宁简勿繁,尽量少用或不用新药、特药。我给患者只用了一种芬布芬胶囊,这药和布洛芬是一个类型,诱发哮喘是其不良反应之一。因为只用了一种药,所以患者在电话里说不舒服的时候,我立即想到哮喘。当然,我们不可能每次看病都开一种药,但是可以在病情许可的范围内尽量简单化用药,尽量用常用药,少用新药、特药,这样有利于防范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二、口服药同样应引起重视。大多数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出现在输液过程中,但是这次口服药也出现问题了。事后,我与同行交流时发现,口服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并不少见,如复方磺胺甲恶唑片、羟氨苄青霉素片、甲氧氯普胺、阿司匹林等。因此,口服药一样要引起医生的重视。三、大胆看病,谨慎用药。在与同行交流时,很多人说,好多年不用青霉素了,不是因为疗效不好,而是出于安全因素考虑。现在,刺五加注射液从药柜上消失了,双黄连注射液因不良反应多而被叫停,穿琥宁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尼美舒利等也被限制使用……看病时细致认真,治疗时胆大勿妄为,但是用药时没有理由不胆小。四、开方用药一定谨慎,全面了解患者状况,尤其是过敏史。“小心驶得万年船”,开方用药之前,要先问清楚患者的既往用药情况,尤其是过敏史;全面了解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禁忌证、服用剂量、使用方法。把过敏史标注在处方上,这在某些时候会对医生起到保护作用。五、遇事莫慌,急救第一,求救次之。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医生千万不能慌张,赶快施救,千万别坐等救护车来。边急救、边求救,是大家公认的处置方法。六、合理担责,决不大包大揽。遇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医院急救或住院治疗,我们是大包大揽,还是合理担责?好多同行的想法是息事宁人。如果所有事情都选择息事宁人的态度,基层医生真是太难干了!千百种药物,无数的患者,什么人对哪种药物过敏,什么人对哪种药物的某种不良反应尤其敏感,特别是遇到初诊患者,我们确实是无法掌握的。医生还是合理地承担自己的责任比较好,有时甚至要有据理力争的勇气。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反而会被认为理亏、是医生的失误造成的。七、当我们不敢胆大,就如宝刀失去锋芒。“越干越胆小”几乎是医生的通病。是什么让医生越来越胆小?是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是越来越复杂的病情,还是医疗事故后的高额赔偿?“医院,后脚法院”,医生的职业是高风险、高强度的,医生的处境用“如履薄冰”来形容一点儿也不夸张。然而,当被高风险绑住手脚时,医生在治疗中权衡、取舍、瞻前顾后,疗效就会大打折扣。在此,我多么希望,医生也有一份保险,用于保障医生的切身利益,让医生能够在紧张的诊疗中多一份轻松、多一份从容。
提心吊胆地过了一个上午,下午1时许,我和老公到了死者家里慰问。死者是一位老人,其家属什么怨言也没有,只是说:“你们也尽力了。办完丧事,我就去把医药费给你们结了。”
忽然,我的鼻子酸酸的,积压了一个上午的泪水就这样肆无忌惮地流了下来。患者的理解,是多么大的欣慰!老人74岁了,有肺源性心脏病,早上就诊时就已经有心力衰竭的症状。由于是老病号,我小心翼翼给他用药,将滴速调慢,每分钟仅为40滴。没想到,液体还没有输一半,患者就病情加重,呼吸困难!我想得赶紧送他到卫生院。我们离卫生院很近,几分钟后就到达了。卫生院的医生听诊后,立刻拨打。大约1个小时后,救护车疾奔至卫生院。但是,患者已经病危了,救护车直接把患者送回家了。自从救护车拉着患者从我卫生所门前经过,我就忐忑不安,什么事情也没有心思做了,心里七上八下,唯恐患者家属不依不饶——这样的“医闹”太多了,每个医生都是小心翼翼的。现在,半岁以内的患儿,我都不敢接诊了,直接让医院就诊!干医生这一行,人真是越干越胆小!这个患者家属这么通情达理,能不让我感动吗?俗话说:有不孝顺的子女,没有不尽心的医生。家属的理解,真是难能可贵!可是,我还是要提醒同行,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接诊婴幼儿、老人,一定要慎之又慎!
凌晨3时许,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睡意正浓的我。我习惯性地迅速穿上衣服,打开村卫生所的大门,准备应诊。在灯光下,一位中年男子吃力地背着一位患者,旁边的年轻女子用双手紧紧扶着患者耷拉着的脑袋。患者乱糟糟的头发,把眼睛遮挡得严严实实,微微半张的嘴唇白中泛青,两只胳膊直刷刷地垂在中年男子的身体两旁。看情况,患者病得不轻啊!当我准备进行基本生命体征的检查时,旁边的女子焦急地冲我喊道:“大夫,你先给俺老公打一针吧!他昨晚下班喝酒后发热了,都晕了。快点儿吧!”“发热?在家量体温了吗?把他放在床上,先测量一下体温!”说着,我拿起体温计让家属放在患者的腋窝下。接着,我把手放在患者的手腕处。怎么号不到脉搏?我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呼喊无意识,感觉无呼吸,我赶紧听诊患者心脏,确实没有心音。我冒出了一身冷汗,难道他已经……我极力控制住自己的紧张情绪,拿起抽屉里的手电筒查看瞳孔。天啊,瞳孔已经散大!我赶紧拨打,并为患者做心脏胸外按压术……“大夫,求你先给他打一针吧!以往喝醉时,他也是这样的!求你了……”年轻女人紧张地搓着自己的双手,一句接一句地哀求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然而,眼前这位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完全消失,我基本断定他已经死亡。但是,在上级救护人员来之前,我不能轻易地说出口。我能打抢救针吗?他有没有救活的可能?假设打了一剂抢救针,患者会不会侥幸地恢复心跳呢?矛盾的心理,让我感觉时间过的是那么漫长。急救车终于到了,急诊医生检查后宣布,患者已经死亡。家属哭着央求医生:“医院,再尽尽力。”急救车远去了,我和丈夫的心仍然悬在半空中,没有一丝睡意。下午5时许,急诊科护士长打来电话,说:“文娜,幸亏你没有给他打退热针之类的。他是下煤窑出来洗澡时,一不小心摔伤头部,引起的迟发型颅脑出血。现在,矿上的人正在说这事,他的家属要求赔偿50万元呢!你要是给他打了一针,还不倒霉死啊!”挂掉电话,我又是一身冷汗,庆幸自己当时理智地做好了基本生命体征检查,庆幸自己没有胆大地用急救针……要知道,乡村医生如果“背上黑锅”那将会“身败名裂”啊!
特别注明:本文来源于《医药卫生报》年8月份《乡医特刊》文章,可点击链接欣赏原文。经原作者同意后再次刊出!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