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圣谈李可古中医学术思想

本文摘自平凉日报数字报第03版,由平凉报社陈记者等来我院采访整理而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目的在于与大家分享李可古中医学术流派思想,欢迎大家转载!

医生简介孙堆仓

医生简介:孙堆仓,男,汉族,年7月毕业于原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针灸推拿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医针灸副主任医师,民盟,庄浪县第七届政协委员,针灸一科主任。甘肃省中医药学会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先后在天津、北京、兰州、西安、广州、重庆等地进修学习。从事于中医针灸临床至今,擅长运用古中医与古针灸,特别是立新七针治疗颈肩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神经麻痹、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神经性头痛,脑出血、脑梗塞及其后遗症、应用冬病夏治新法治疗慢支、哮喘等各种疑难杂症。   

办公 失眠   

患者:陈XX,男,35岁   

初诊:年2月13日   

主诉:头疼头晕10年   

现病史:从18岁在高中身体检查高血压,诉头疼头晕10年,从未治疗过,未服降压药,怕冷,无汗,头疼头晕,颜面微红,面部微肿,饮食尚可,喜欢热饮,饮食后嗜睡,烦躁,大便干,不易排出,感冒后痰多,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沉细。梦多经常梦见死人,腰疼腰酸。于年2月13日来我科就诊,血压:/mmHg。   

证属:为太阴、少阴病   

方药:癸巳寒水方2加减;   

白芍45g 赤芍30g 菟丝子15g 淫羊藿30g 补骨脂 枸杞子30g 桂枝15g 生山茱萸15g 乌梅30g 代赭石30g 红参30g 炙甘草75g 附子30g 白术30g 茯苓45 g 黄芪g   

二诊:年2月25日   

服药4天半后,畏寒未减轻,无汗,头疼头晕症状消失,颜面微红,面部微肿好转,烦躁,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沉细,测血压/90。二诊效果好不变方子在原方基础上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茯苓加大为60g乌梅加大为30g开5剂服7天半。   

三诊:年3月10日   

服药5天后第3次复诊,畏寒略减轻,无汗,头疼头晕症状消失,颜面微红,面部微肿消失,烦躁减轻,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沉细,测血压/90mmHg,二诊效果好守原方不变,开5剂服7天半。   

四诊:年3月24日   

服药4天后第4次复诊,畏寒大大减轻,无汗,头疼头晕症状消失,颜面转白,面部微肿消失,烦躁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测血压/90mmHg。二诊效果好守原方不变,开5剂服7天半。   

五诊:年4月4日   

服药4天后第5次复诊;畏寒大大减轻,无汗,头疼头晕症状消失,颜面转白,面部微肿消失,烦躁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测血压/90mmHg。改口服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和金匮肾气丸口服,开2个月的口服药巩固疗效。   

小结:《伤寒杂病论》82条:“心下悸、头眩晕、身动,振振欲地者,真武汤主之”。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己,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据《伤寒杂病论》中真武汤的配方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根据考古已有的定论,汉代一两约合现代的15g,那么真武汤的组成应为:茯苓45g、芍药45g、生姜45g、白术30g、制附子30g,本证是由肾阳虚导致脾阳虚,水湿不运、内聚而生;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水湿内停是标。君药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大辛大热,使肾阳的复,气化得行。水为阴邪,阴得阳则化;此即:“壮之阳以消阴翳。”白术:甘苦而温,燥湿健脾,及“脾喜湿恶燥之性,”附子振肾阳于先,生姜、白术扶脾阳于后。臣甘淡平,入脾肾诸经。茯苓一助生姜,白术之使脾健强运。一可渗湿水湿,使阴邪从而小便而行。此方理解的关键是白芍;一侧协调甲乙木得作用,白芍降甲胆之作用可对治疗木肝之升发太过壅于局部南方所化热;二则白芍敛降西方燥金之气,对应了肺主气,主肃降,主通调水道的功能。基于此故南方李可学术派基地根据去年年运较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创立了癸巳寒水方。主要治疗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西方燥金之气不降而导致的一些列病理状态。基本组成是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去掉生姜,加炙甘草75g红参30g,在南方基地用于脾肾阳虚型人体感冒或者其他内伤引起的咳嗽,痰饮等。而由此启发本人在广东学习归来后用于癸巳寒水方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导致的失眠、高血压、便秘,及脾肾阳虚型腰腿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临床心得: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学习传统中医、针灸,工作之后用所学知识治病救人,可中药、针灸虽好,有些病种还是棘手。自从学习了李可古中医药学术流派思想之后,我对中医的认识开始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我的治病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有些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疑难杂症用中医是可以治愈的,这一实际情况已将西医上认为的不可治愈的观念推翻,所以说古中医是打开世界疑难杂症的金钥匙。吕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如何明理,要学习中医,必须先明理,只有明理才能够总结出自己的“偏方”,若非如此,在中医应用上更谈不上什么发展与创新。李可古中医思想出自《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他将中医思想恢复到汉代以前,与现在的中医截然不同,他大胆地应运附子之类的药物,采用正确的煎煮方法,在临床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尤其对疑难杂症。通过对李可古中医药学术思想的学习,我对于慢支、哮喘等各种疑难杂症得心应手,对古中医体系运用自如,这也让我重新找回了对中医的自信,在此我要感谢我的良师及院领导的支持与厚爱。   

(本栏目中的病案用药量特殊,需在专业训练的医师指导下使用,勿轻易模仿)。    

本报记者 陈斌 采访整理

扫我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ckapq.com/yzyy/128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