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冷空气来袭,血压也跟着不淡定了,忽高忽低,让高血压患者十分难熬。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讲,为什么每到冬季血压就容易波动?患者又该如何控好血压,安然过冬。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冬季比夏季更难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这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引起的:1.受到冷空气的刺激,交感神经更加兴奋,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2.在寒流的刺激下,血管收缩,心脏阻力加大,血压更容易居高不下。如果存在血管硬化、弹性不好等问题,还容易出现血压压差大等问题;3.冬季天冷,人们往往很少运动,饮食上比较重“补”。吃得多,动得少,血压自然会上升。
血压忽高忽低,不引起重视加以控制,很可能伤害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导致急性脑梗塞、急性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临床发现,很多年轻人已经出现头晕目眩等高血压症状也不重视。这里要为大家讲一下,60岁以下的人,血压在/90毫米汞柱以上就属于高血压,特别需要说明,高压、低压有一项“超标”就属于高血压;60岁以上,可稍微“宽松”一点,超过/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压。当然,血压是否正常还需要根据具体年龄、其他病症来综合考量。
高血压患者要想好好过冬,建议最好在入冬时做个血压监测,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量。平时患者要养成定期监测血压的好习惯,单凭感觉是无法判断血压高低的。这里教大家两招准确自测血压:1.一天测3次,至少测7天。早上刚起床、午饭后午睡前、晚上睡觉前,分别测1次,连续测7天,得出的平均血压值比较准确;2.测血压的同时还要测心率。可以自己数1分钟内的脉搏,还可以使用能同时测量血压和脉搏的电子血压器。
用药方面,有患者会问:“如果以前吃一片降压药就能稳定血压,到了冬天只吃一片控制不了,是不是能自己再加半片?”我建议,最好不要擅自增加药量。因为,增加药量虽然血压会下降,但同时会导致心率变慢,走路也没劲了。所以,药效不足时要找医生,否则还是苦了自己。年轻患者很可能由于工作压力大,导致“短期”高血压,如果服药后血压降低,停药观察一段时间,血压没有起伏,就可以不用再服药了。中老年人一般需要长期用药,如果病情反反复复,则得不偿失。如果血压波动较大,应及时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种类、用量或用法。
另外,要重视生活细节。注意保暖,防止冷风从脖子进入,出门前戴好围巾,护住脖子和胸口。保持精神放松,不必过度担心,否则对控制血压很不利。清淡饮食、坚持锻炼是高血压患者需终身坚持的法宝。
冬天起床五件事千万别做不然会丧命
秋冬季节室内外温差逐渐加大,很多人在早晨还是会去晨练,但是此时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让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从而增加了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所以,冬天起床时下面五件事要多加注意了。
起床太猛
有些人一听到闹钟声立马就坐起来,小编不禁表示佩服佩服。但是,适当赖赖床才是对的。人在睡眠时,血压比较低,刚苏醒时,血压会快速上升,尤其是部分有晨峰现象的高血压患者,起床过快、过猛,可能会造成血压突然升高而引起脑血管破裂等严重疾病。也有部分高血压患者,由于动脉硬化等原因,出现血管运动障碍,如果体位变动过快,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出现脑供血不足,出现眩晕或是晕厥。建议起床坚持“”原则,即刚苏醒时,睁开眼在床上躺2分钟,起来后坐2分钟,坐到床边等1分钟再站起来活动。
便便太用力
晨起时,血压本来就高,如果用力排便,腹压增大,血压会更快地升高,如果患者本身脑内小动脉硬化,一用力就可能发生脑内小动脉的破裂出血。出现大便干燥、排便不畅时,千万别过度用力或屏气,或一边屏气一边过度用力,生活中应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香蕉等,实在不行应去看医生,使用治疗便秘的药物。
不爱喝水
早上起床喝温水的好处应该是众所周知的。清晨的血液比较黏稠,容易形成血栓。起床后,应尽早喝一大杯温开水,这样能较快稀释黏稠的血液。水10分钟就可通过胃和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减少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早晨太油太咸
油条、煎鸡蛋等都是高脂高热量食物,不少高血压患者合并有高血脂症,吃得太油太咸会使动脉粥样硬化恶化。早餐可以喝杯牛奶或一碗粥,隔天吃个煮鸡蛋,再加份果蔬。
盲目早起晨练
秋冬季室内外温差在逐渐加大。有些人四五点钟就外出晨练,此时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让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从而增加了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建议大家把锻炼时间安排在下午4点左右。健身操、太极拳、快走等都是不错的锻炼方式。盲目过度锻炼也可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白颠病症状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