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高发期到了
文/广州中医院颅脑科副教授吴运泉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卒中又称“中风”、“脑中风”。气温骤降,中风高发立冬至立春是一年之中预防中风的重要时节。秋冬和冬春交界换季时节,由于气温突变,中风发病率也较平时高得多。天气寒冷,为什么容易导致中风呢?分析起来有如下几种诱发因素——一是情致影响: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神志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内经》云:春“在志为怒”,夏“在志为熹”,长夏“在志为思”,秋“在志为忧”,冬“在志为恐”。就是说机体的情致变化,会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四季对情致影响最大应是天寒地冻的冬季。 二是气温影响:热胀冷缩是众所周知的物理现象,气温骤降,血管收缩,血循环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大脑有个保护机制,紧急收缩血管(医学上称“血管痉挛”),以减少大脑过度充血,但过度收缩反而发生大脑缺血缺氧。另一种情况,血压过高未能及时调节,其直接危害就是血管破裂,发生致命的脑出血; 三是饮水过少:天气转冷,人们饮水量减少,加上空气干燥,体液丢失,体内缺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继而发生血液浓缩,血流减慢,使部分脑组织血流供应不足; 四是自主神经失控:体内有一个控制器官、血管、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它管辖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时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则相反。气温下降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神经末梢释放化学性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腹腔内的肾上腺受刺激也释放肾上腺素,它们进入血液后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结果使高血压患者雪上加霜,增加中风危险。 五是慢性病影响:中老年人器官逐渐老化,动脉硬化,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肺气肿等慢性病,整体素质下降,对外界环境骤变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等风寒入侵的急性病,间接影响大脑诱发中风;预防中风,从细节做起治疗三高: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根据检测情况,调整药量,按时服药,使血糖、血压、血脂达标;保证足够睡眠:睡眠是恢复和修正人体功能的主要途径,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主要方法。因此,每日要保持8小时的睡眠,保证身心健康。 注意保暖:在气温骤降时注意加衣、戴帽,以防外来之风侵入体内,诱发中风。足位于心脏的最远端,负有送血液回流心脏的功能,老人尤要注意足部保暖,每天睡觉前沐足,对睡眠和血压有调节作用。 精神调节:紧张、忧愁、焦虑等不良情绪改变,极易诱发或加重病情。因此,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尤为重要。 适量饮水:老年人大多对口渴不敏感,而体内的血液循环差,血液黏稠度高极易诱发脑缺血。因此,要养成适当饮水的习惯,特别在早上起床及白天进行各种活动后,要注意饮水,保证血液中水分含量的相对平衡状态。 适量运动:运动有助于气血流通,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太极拳、保健操、步行都适宜老年人。一般每次15分钟左右,每日2~3次即可。运动过程,如出现异常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慌等,要立即停止运动。附:10.29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健康讲座及义诊信息上午“※讲座10月29日上午9:30-11:00地点:广州中医院门诊大楼一楼东大厅内容北京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的早期症状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