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凡丫爸
图片?网络
编辑?西瓜妈
至此我爸的脑溢血中风治疗也算是告一段落了。下面说说为什么我会选择“续命汤”这个方子去治疗脑溢血中风。
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附录有《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方用: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方后云: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因为古代中医并无脑溢血的说法,所以自然也不会出现有治疗脑溢血的方子。
我敢用续命汤来治疗我爸的脑溢血,一是出于我对药物的理解,二是出于临床症状的判断。
实话说续命汤里的多味药物,如果放在西医思维占主导的当下,大部分中医都不敢用这个方子治疗中风,更不要说是脑溢血引起的中风。
很多中医生对中风治疗还是停留在平肝熄风、滋阴潜阳的理解阶段,认为中风病人的“风”不是外风(外感邪风)而是内风(肝风)引起,不能解表,因为解表更伤阴让肝风更盛,而这个方用了大剂量的麻黄桂枝开表,这简直就是要命的节奏。
再就是按西医的理解,像麻黄、桂枝、干姜这种都有升高血压的效果,而中风病人基本都会有高血压,像我爸当时的血压高压都到了,如果血压再往上冲,后果同样很严重。
而且西医及多数中医生对于出血症基本都是以凉血止血为治疗法则,但这个方子里除了生石膏,其它药都偏温燥,且麻黄、桂枝、干姜、川芎都有扩张血管、加速血液流动的功效。
传统思维是明明就出血了,还给扩张血管加速血液流通,这不是容易造成大出血?真是要吓死宝宝的节奏啊!
所以当时给我爸服这副药,如果给医生知道,肯定就认为我疯了,不止是西医,10个中医生里拖出9个来都会认为我疯了才会用这个方子。
也正是因为这样,许久以来敢用“续命汤”治疗脑溢血中风的中医生寥寥无几,可以说敢用这个方子的中医,都不是一般的中医。
但是这个方子就记录在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难道这个方子是张老喝醉酒后胡编乱造的吗?显然没那么简单。
我当时对这个方子也曾经心存疑虑,但查阅了很多留存下来的医案,发现这个方子的组成实有不可思议之妙,因为善于使用这个方子的名老中医也存在不同的解读。
我也谈下自己对“续命汤”这个方子的理解:
脾生气血,主肌肉。
脑溢血中风病人一侧手脚瘫痪,瘫痪意味着没有气血流通到那一侧,要让手脚恢复知觉,就得让表里的气血重新流通起来。
(干姜)
干姜温脾阳助脾运化生气血;
(桂枝)
(麻黄)
桂枝麻黄开表,让气血可以顺利输送到体表组织(肺的宣发功能就是让脾生成的气血往体表输送,说白了麻黄桂枝相当于恢复肺的宣发功能);
(杏仁)
而杏仁肃降肺气,一是预防解表过度,但最重要的是让气血分配到肌肉组织(肺的肃降功能是让脾生成的气血往下往内分配);
(当归)
(无硫党参)
当归党参一个补血一个补气,配合使用就是气血双补,因为病人此时本身就气血不足,单靠脾运化正常饮食直接生成气血太慢了(何况脑溢血中风病人发作时基本是吃不了什么食物的),所以要直接大补气血;
(川芎)
川芎活血通经可以让气血快速输送到过去,但更重要的是川芎可以作用于头部让头部的瘀血重新循环起来,死血一旦可以流通就会成为活血,所以川芎有修复脑部创伤的功效。
这个无论是从我爸以前的脑梗塞还是这次的脑溢血中风治疗及可查到的大量成功医案都可以验证。
事实证明,中医的活血药往往既能活血也能止血,即有双重调节功能。三七也一样,且川芎还有个善长的功能是止痛,特别是止头痛。
我也是经过多次临床验证的,这次验症了对头晕同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用量很重要)。
(灸甘草)
炙甘草是补中气护脾胃的,因为开表太过或活血太过都容易损及脾胃;
(生石膏)
生石膏主要是针对胃,胃喜凉润,脾喜燥怕寒;
所以干姜生石膏配合其实是恢复脾升胃降的气机;
所以“续命汤”其实就是个补充能量并让能量重新循环起来的方子,这正符合了“续命”之意。
从中医上理解就是补气血,然后恢复各种人体失常的气机,一是恢复肺的宣发功能,二是恢复肺的肃降功能,三是恢复脾的升清功能,四是恢复胃的降气功能。
有人说,西医认为麻黄桂枝干姜可以升高血压难道没有科学依据吗?
我们知道西医是最看重数据的,有这种结论肯定也是经过一定的临床验证。但西医对中药的临床实验是有很大局限,它一般只针对单味中药。
但中医开方却往往是由多味中药按照寒热虚实君臣佐使组成,就是说这么一个中药方最终能治好病,是靠多味中药组合共同发挥作用的,而不是单味中药的效果。
当然有些中药偏方也只有一味中药,这个就另当别论。
但即使是这样,也不能完全否定西医的这种试验。麻黄桂枝干姜对于有些体质人群确有升高血压的效果。但对于有些体质人群的高血压,通过合适配伍,即使方子中有这几味中药,却可以起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就要从高血压的形成谈起。首先声明在这里无意挑战任何中西医权威,我对高血压的分析仅仅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当然我也不会无聊到胡言乱语的地步,也是通过自己家人的治疗还有查看了很多中医的相关案例才有感而发的。
关于高血压的成因西医现在都还是无解,而大部分中医对高血压的形成则理解为肝阳上亢或痰瘀互结。
我们先撇开中医这种专业术语,如果把血管比作水管,则血液就像水管里流动的水一样,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就是血压,而这种侧压力过大时,就出现了高血压。
我们再继续往下分析在哪种状况下会出现高血压,假定水流量不变,如果水管变窄了,则水流速就会加大,从而对水管的压力也会变大,学过物理的都应该知道。
那对于人体而言,血管变得窄小,应该有四种原因,一是血管老化,二是寒(因为寒主收引),三是血管出现了瘀堵,四是脂肪过多。
所以从中医上来说,寒也可能会导致高血压的出现,但有个问题还得解释清楚,就是寒会让血管收缩,同样也会让血液流动变缓。拿刚才的水管比喻,水管变小了,如果水流速也变小,那水压还是不会上升的是吧?那就是说,寒能导致高血压的出现,至少是在水流速不变或加快的情况下,从中医角度而言,外寒内热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外寒可以让血管收缩,里热可以让血液流动加快。
此外,如果一个人受了外寒,即使没有内热的出现,刚好这个人又特别激动,那同样会导致血液流动加快导致血压上升。
我们再分析另外一种情况,如果水管没有变小,当水流量及流速都加大,自然水压也大,用中医理论分析热会导致血液加快,但是仅是内热并不一定会出现高血压,现在生活中有内热的人很多,但也只是部分有高血压,那是因为热同样会导致血管扩张,因为热胀冷缩的影响,但如果在血管瘀堵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即使血管出现一定程度的扩张,仍然会出现高血压。
分析了高血压的成因,那再讨论治法就容易多了。无论是哪种成因,服用西医降压药短暂都会有立竿见影效果。
那是因为西医的降压药是以扩张血管来达到降血压的目的,而且它从中医角度而言没有寒热的属性,我们可以把降压药视来平性一类的药物。这个方法直接而粗暴,却是效果最快。但降压药没有解决根源的问题,它不能解决刚才我们说到的任何一个病因,所以降压药才需要终身服药,只要药效一过,血管收缩到原来的状态,血压又会继续上升,而且降压药服用过多过久,更会加速血管老化。
想想一根水管,你经常使其膨胀是不是也容易变脆?等水管老化变脆了,在水压增大时就更容易破裂。所以现在西医对降压药的使用也是很慎重的,不建议病人超量吃,也不建议天天吃,而是求最小剂量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以减小副作用,但即使这样,这个副作用依然会累积。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西医的方法就是用扩张血管来达到降血压效果,但为何麻黄桂枝干姜有扩张血管的效果却又给西医说成是可以升高血压呢?
是因为高血压患者里有一部分是阴虚内热又杂有血瘀体质的,这几味中药都有助热加速血液流动从而导致血压升高的效果。
回到“续命汤”本身,这个方子为什么可以降低血压呢?
拿我爸的案例来说吧,脑溢血肯定会产生瘀血,这个时候脑部血管有部分是瘀堵的。刚才我们分析过了,血管在瘀堵情况下容易出现高血压。
我爸发病当时手脚不温,无汗,是明显外有风寒表症,而寒主收引,又会导致血管收缩,加上他当时心情比较激动,三个导致高血压的因素叠加在一起,血压更高。
所以要让血压降下来一是要化瘀堵(川芎),二是要扩张血管(麻黄桂枝干姜川芎)。但是之前我们分析过,麻黄桂枝干姜可以扩张血管也可以加速血液流动,如果血液流动过快,则即使扩张血管血压也可能会继续升高。所以要在扩张血管的同时还要让血液流动速度不至于过快,而且激动生气,气有余便是火,同样需要用到一味凉药佐制,“续命汤”中生石膏的作用就在于此。
这就是用“续命汤”治疗类似于这爸这种脑溢血中风伴有高血压时不会升高血压反会降低血压的奥秘。
总结下我爸这种脑溢血中风病人的特征:
发病时一侧手脚瘫痪,手脚不温,无汗,血压高,发病前比较激动或平时脾气就不好。
我爸住院时曾了解过多位脑溢血中风病人都有此类特征,说明不是少数。原因应该跟年老阳气虚有关,但这种病人往往又不是个单纯的阳虚,同时也伴有一定的阴虚内热(所以平时比较容易激动)。
这个也好理解,如果把肾比做一盏煤油灯,肾阴就相当于煤油,肾阳就相当于灯光,烧到最后,肯定是煤油也少,灯光也弱,只有在煤油快烧完那一刻,才会又发出短暂的强光,这跟人临死前的回光返照是何等相似。
如果是单纯性的肝阳上亢体质,没有外寒,则不适合这个方子。这种适合滋阴潜阳、平肝熄风配合活血化瘀为治疗法则。不过从我查到的用中药治疗脑溢血中风的案例,用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活血化瘀法治疗多数效果慢且不好。
而用“续命汤”治疗成功的案例则比较多,效果也快,应该是因为脑溢血中风病人多数是老人,老人多有阴阳两虚的特征。
只是因为我上面分析的原因很少医生敢用这个方子,实在是太可惜了,也难怪中医临床家涂华新老师曾在课堂上讲到:不识续命汤,数千年来中医治疗中风如漫漫长夜。
有人疑惑为什么我用“续命汤”第一副药就出汗解表了,后面麻黄还重用,不怕造成出汗过多伤阴吗?对病情的康复还会有帮助吗?
这跟麻黄这味药的药性有关:麻黄用于解表发汗时,煮的时候不宜过长,第一副药我只煎了20分钟,但如果久煮,麻黄的解表发汗功能会减弱甚至没有(其实不是我发现,是以前看过一些中医关于麻黄的用药经验,此次算是一次验证)。
从第二副药起每副药我煮的时候都在1个小时这样,并没发现有明显发汗效果(最多就是微微发点汗)。
久煮的麻黄更侧重于升阳,通经络,经络通阳气足有助于改善脑供氧不足的状况。
还有就是很多书说麻黄用量过多容易引发心慌心跳,但以我用的那个量在我爸身上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应该跟桂枝炙甘草及生石膏的配伍还有个人体质都有关系。
(未完待续,特别提醒,文中所用中药方仅做为本人记录病情之用,不建议仿效)。
诊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那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