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发生后在血肿的周围可出现水肿与继发缺血损伤区,这已得到众多研究的证实。脑出血后的病情变化与脑水肿、局部微循环、凝血纤溶系统改变等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根据脑出血后病灶周围病理改变的特点,我院在年4月至年4月将三七总皂甙应用于早期脑出血患者中,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年4月至年4月我院收治的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例。所有病例均经CT扫描证实为脑出血,出血位于基底节区、丘脑或脑叶,不包含原发性脑室、小脑、脑干、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出血量30mL,所有患者均无凝血功能障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观察组中,男63例,女37例,平均年龄(61.4±2.1)岁;对照组中,男66例,女34例,平均年龄(62.1±2.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吸氧、降颅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早期应用三七总皂甙(血塞通注射液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mL中静脉滴注)治疗,连续治疗15d。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参照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病残0级为基本治愈;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1~3级为显著改善;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以功能缺损评分改变在18%以内为无变化;以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为恶化。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3例,对照组死亡11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讨论
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恶化主要发生机制是血肿及其周围发生继发性脑缺血、脑水肿等损害,其形成与脑组织缺血、凝血酶以及血脑屏障等因素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三七总皂甙主要有如下药理作用:①使脑血管扩张增加脑血流量;②抑制二磷酸腺苷(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减少红细胞压积,降低纤维蛋白原,降低血黏度,增加血液流速;③增强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减少丙二醛含量,清除自由基,对抗钙超载,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④保护缺血部位脑细胞膜与血管膜通透性,减轻脑细胞水钠潴留导致的细胞毒性水肿;⑤发挥抗炎作用,抑制核因子kB(NF-kB)信号通路活性,降低TNF-mRNA表达,减少白细胞及蛋白渗出,阻止丙二醛含量升高;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氧离子,增加其环磷酸腺苷(cAMP)的含量,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⑥改善血液流变和微循环,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抑制血小板活化,直接改善脑出血水肿后引起的继发脑缺血情况。
三七总皂甙的上述药理特点,使其对脑出血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基本治愈28例,显著改善40例,进步18例,无变化10例,恶化4例,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基本治愈13例,显著改善26例,进步33例,无变化20例,恶化8例,总有效率为7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3例,对照组死亡11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脑出血早期应用三七总皂甙治疗,能明显促进血肿和脑水肿的吸收,提高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来源: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年第1卷第18期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