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神经痛的病因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以脑梗塞最为常见。脑中风发病急,病死率高,是目前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丘脑痛(thalamicpain)是最具代表性和最典型的中枢痛,在解剖结构上,丘脑是一切传入纤维首先汇集的部位,是把来自体内的各部感觉刺激传向大脑皮层的中间转运站。因此,当丘脑发生损害时感觉障碍的表现比较突出,丘脑痛便是其中的表现形式之一。通常继发于丘脑出血或梗塞。是丘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属于典型的卒中后中枢痛。发生率:8%-17%,临床表现为病变的对侧自发性疼痛,可合并当时损伤造成的对侧轻偏瘫、对侧感觉减退或异常,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原发病造成的语言和认知障碍、颅神经损伤等

疼痛特点:出现时间:卒中后即刻,或数月-半年内,少数超过1年;疼痛部位:定位模糊、弥散,对侧肢体多于头面部,个体差异大;疼痛持续时间:多为持续性疼痛;特点:烧灼样、针刺样、压榨样、刀割样、冷感等;

加重因素:声、光、风、触碰、情绪;严重程度:疼痛非常剧烈、难以忍受,与当时病变的病灶大小并不成正比。

治疗:1、调节情绪,树立战胜疼痛的信心。2、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氟伏沙明、氟西汀;抗惊厥药物:拉莫三嗪、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细胞膜稳定剂:美西律(p.o.)、利多卡因(IV)(shortterm);NMDA拮抗剂:氯胺酮;其他包括神经营养药物;阿片类药物;NSAIDsCOX-2inhibitor;3.星状神经节阻滞、脑深部电刺激和核团毁损。

有项严格的系统评价弱推荐运动皮层刺激(motorcortexstimulation,MCS)治疗中风后中枢痛。但我们认为该评价采纳的证据较弱,仅为病例系列报道和一例SCS治疗失败的患者采用MCS或DBS治疗的病例报告。此外,目前有许多采用MCS和DBS治疗中风后中枢痛的病例系列报道,但报道的疗效一般。鉴于目前的证据质量较低,MCS和DBS治疗中风后中枢痛的推荐级别为“不确定”。

有研究评估了SCS在45例中风后顽固性疼痛患者中的疗效,结果发现仅有3例患者的疼痛评分降低60%。尽管目前的证据质量较差,推荐级别仍为“不确定”,但鉴于病例报道的效果不佳,我们认为SCS一般不应用于中风后疼痛的治疗,此方法仅限于医学研究。

Arigoroussystematicreviewgrantedaweak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ckapq.com/jbyl/152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