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老百姓称为“中风”。中风后存活的患者多数会留下后遗症,其中偏瘫、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是最常见的。目前对这些后遗症治疗,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康复治疗。康复科专家表示,不少人对康复治疗的印象仅局限于“动动手脚”、“做做理疗”,这些误区导致中风后的患者丧失了很多恢复健康的机会。中风是主要致残疾病之一,患者生存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越早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功能恢复越好。通过对大量的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的研究表明: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与康复效果成正比。
误区之一 勤快积极地做练习,我训练的强度越大,恢复越快。有不少病人家属认为,脑卒中偏瘫就是肌无力,可以通过在家或去健身房自个练握力器或拉力器来恢复肌力和功能,过早开始肌力训练。殊不知,脑卒中偏瘫重要是其运动模式发生了改变,单纯的肌力训练根本不足以恢复其功能,过早开始肌力训练反而会加重痉挛影响康复进程。
卒中后康复程度并不都是越强越好,越积极越好,而是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例如,一个80岁的老伯做康复治疗时,就不能对其要求太高,还要充分考虑到他的神智、精神状态、理解能力、心肺功能等。
早期康复治疗的重点应放在减少并发症上,等患者病情稳定,神智和精神改善之后才开始实施行走、肢体主动移动等方面的康复。一般来说,半身瘫痪的病人进行康复时,应优先考虑下肢(下肢决定了活动的范围)。在中风半年后,多数患者已经进入康复效果平台期,此时偏瘫的肢体大多已经开始进入痉挛状态,康复重点则应该放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上,以使患者尽可能适应新的生活。
误区之二 期望有灵丹妙药有不少病人曾幻想:要是有一种药,一吃就好,那多好啊。想法和愿望都很好,可是很遗憾现在没有。任何想凭借“灵丹妙药”而康复的想法是不可能的。发生脑卒中后,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加强康复锻炼,包括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也只有凭借努力训练和坚强的毅力,卒中患者才有可能康复,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
误区之三 中风偏瘫了,回家请个保姆照顾就行了,干嘛要多花钱去做康复治疗?
据统计,大约有70%的中风患者从来没有进行康复治疗,他们出院回家后要么自己颤颤颠颠地走动,要么坐轮椅完全要人照顾。实际上,卒中后的康复是一个非常复杂、任务艰辛的系统工程。
研究发现做不做康复治疗,患者的恢复差异是很大的。而且越是年轻的、病情轻的患者做康复治疗的效果越大,因为这类病人通过康复治疗,有的人不仅恢复肢体功能,还能流畅地说话,日常生活甚至不需要他人来照顾,有的还能重新走到工作岗位上来。
误区之四 康复是后期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有一部分医生和病人由于对康复了解不够,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待患者神志清醒、能够起坐、进食后,甚至等病人出院后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拖到病后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后才能开始康复。其实偏瘫的康复宜尽早开始,在病人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脉搏、瞳孔改变等)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一般来说脑梗塞发病后2~3天,脑出血可稍推迟至7~10天左右,就可以进行早期床边康复治疗。
其实,正规的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但是好多人都因为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而错过了最好的康复时机。国外康复协会建议早期介入康复训练。越早开展,患者的获益越大。比如,正确地摆放偏瘫的肢体以避免关节因为肌肉无力而出现脱臼和僵硬在一个非功能状态就是一种康复。
误区之五 康复治疗很简单,不就是躯体上活动胳膊、拉拉腿,这些我们家属都会做的。
这是最严重错误的观点。康复必须在经过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指导下,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按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具体可以精确到每一块肌肉,每一动作的训练,都不是随意的。
临床发现,不少中风患者自行在家做康复,都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疼痛、肩手综合征等问题,以致后果非常严重,因为一旦出现肩手综合征。基本说病人这个胳膊、这个手就残废了。所以,康复治疗不能自己来,一定要按照医生、治疗师、护士的指导来做。
误区之六 康复是医生的事与家属关系不大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家属担当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庭的温馨、家人的亲情以及督促训练是偏瘫患者战胜残疾最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偏瘫患者的穿衣、进食、入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在家庭中不仅可行,而且还极有成效。
误区之七 急性卧床期宜静养不能动脑卒中急性期康复常被临床医师和家属忽视,而重点放在药物治疗上,强调静卧不动。其实即便是大面积脑出血、重度脑梗塞也可以进行偏瘫肢体位置的正确摆放、体位的被动变换、关节的被动活动等康复治疗,消除“废用综合征”出现的可能,为以后全面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误区之八 喜欢在患侧上肢静脉输液有的病人和家属认为患肢反正不会动,用来静脉输液正好合适。可是患肢血液回流本来就差,加之渗液和活动受限,易引起手背水肿和粘连,增加肩手综合征发生的危险性。
误区之九 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有些病人和家属心急,患肢略能动,就急于求成,迫不及待地由几人牵着拉着开始走路或爬楼梯的强化训练。要知道欲速则不达,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漠视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阶段,强行走路或爬楼梯,极易损伤膝关节,引起疼痛的发生,加剧错误模式的固化。
误区之十 过分依赖医生或家属过度的被动治疗有些患者患病后变得敏感而脆弱,缺乏康复训练的主动性,认为医生的手法、针灸或家人按摩才是治疗,自身的主动训练是没用的。其实对脑卒中患者而言,主动训练比被动治疗要好许多。
误区之十一.未能把康复动作贯彻于日医院康复训练的时间毕竟有限,而功能障碍的恢复过程又是缓慢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反复刺激才能使功能恢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靠患者把康复训练动作贯彻于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才有可能加快和巩固康复效果。
误区之十二 患肢的恢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比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早。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先近端后远端的顺序出现。例如一般上肢的运动恢复以肩关节的活动恢复为先,逐渐地肘关节、腕关节恢复,而手指功能的恢复则相对较慢,其中拇指的功能恢复最慢。当然,有时候由于偏瘫病变损害部位的特殊性等原因,也可使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顺序有所变化。
误区之十三 注意力全放在病人的躯体活动上,完全没有 中风对一个人的精神打击是很大的,尤其是对男人而言,他们常常会因为中风而变得抑郁。据统计,40%-70%的卒中患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认知障碍、焦虑、抑郁、性格改变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家属不及时察觉和干预,不仅严重影响康复的效果,也明显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
有一些病人中风后,由于完全由家人照顾,自己从来不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结果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大脑出现了认知障碍,人也变得懒惰、不爱说话、抑郁等,故在康复过程中,不仅要认真考虑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和认知上的问题。
医院康复科简介:
是依托中医古老的经络穴位理论,结合现代高科技医疗手段,对人体实施康复和治疗,其疗效好,病人无痛苦,治疗周期短等明显特点,受到风湿疼痛,骨质增生,颈肩腰腿痛病人和因工作疲劳所致亚健康人群的普遍欢迎和高度好评。
以传统中医针灸、推拿、手法整脊、小针刀治疗、埋线疗法、火针、中药外敷、火罐、刮痧,电疗,药物穴位注射、松解、天灸等为治疗手段,对各种颈、肩、腰腿痛、头晕头痛,失眠,风湿、类风湿、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颈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软组织损伤、各种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术后功能训练、肥胖症等症进行诊治,采用传统的中医药手段与现代高科技医疗器械相结合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简、便、廉、验的专科特色,因此针炙推拿专科是疼痛病人最理想的治疗之地,是因工作疲劳所致亚健康人群的康复场所。
-
上午8:00-12:00下午2: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