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针灸治疗

中风的针灸治疗

一、针灸是中风的重要康复手段,中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更趋普遍和年轻化,也就带来中风病更高的发病率,每年新发病约万,患病人数~万。以前中风患者多为六、七十岁的老年人,现在已不乏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二、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就是CT、磁共振诊断的脑梗塞,包括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脑栓塞是指来自身体其它部位的异物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运行并堵塞脑动脉引起脑梗塞。出血性中风即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是高血压性脑小动脉破裂出血。

三、中风针灸治疗的时机:出血性中风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始针灸治疗,对昏迷的患者有促进苏醒的作用。缺血性中风病人应及时尽早进行针灸治疗,最好一发病就开始针灸。早期开始针灸治疗可减轻“半暗带”内脑细胞的病理损害,促进偏瘫、失语、口歪、吞咽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尽快恢复,减轻病残程度。

四、针灸治疗中风的疗程:针灸治疗中风一般一疗程为10天,根据病情的轻重一般需要治疗1至3个月左右。中风1个月内为急性期,1个月至半年为恢复期,半年以后为后遗症期。一般急性期和恢复期针灸疗效较为显著,而后遗症期则疗效相对缓慢。因此中风接受针灸治疗越早,治愈率越高,致残率越低。

五、中风偏瘫除针灸等综合措施外,应加强功能锻炼,以加快恢复的速度和改善恢复的程度。功能锻炼可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患侧肢体作屈伸膝、屈伸肘、屈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2、在第一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活动量宜逐渐增加,掌握好锻炼时间,防止过分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屈伸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练习用手掌转动健身球。

3、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患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写字、洗脸等,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在进行功能性锻炼时除树立信心外,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也不可心灰意冷,半途而废。只要坚持锻炼,大多数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六、中风患者的家庭护理中风急性期过后,特别是出院后回家,家人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做好以下几件事,这对促进病人康复,减少并发症有着重大作用:

1、悉心照料,预防感染。中风后不少病人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在床上大小便。此时,预防褥疮、尿路感染和肺炎是头等大事,瘫痪本身不一定致命,而上述这三大并发症则会时时威胁着病人的生命。预防褥疮的关键是定时给瘫痪病人翻身擦背,一般每隔2~3小时一次,臀部垫橡皮圈或充气的塑料圈,以减轻局部受压而导致缺血或坏死。病人大小便要及时清理,保持下身清洁,以免皮肤破溃。一旦发现褥疮,医院诊治或请医务人员上门医治。如果病人有排尿困难更要注意尿道感染。插导尿管的病人要固定好尿管,每隔3~4小时开放尿管一次,并鼓励病人多喝水,发现病人尿液浑浊有臭味,则往往是感染的迹象,应立即告知医生,及时治疗。为了防止肺部感染,要做好保暖,定时给病人拍背,鼓励病人尽量把痰咳出来。注意做好以上几件事,则三大并发症将会大大减少。

2、丰富病人精神生活。长期卧床的病人极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有些病人还会出现抑郁症状。此时,家人若能体贴入微,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多陪伴聊天,讲点趣闻,一起欣赏音乐,阅读书报,使生活处处充满关爱,对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促进中风康复有重要意义。

3、适当增加营养。为了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应给予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烹调注意色、香、味,以增进病人食欲。

医院主治医师:王立勋

〓〓〓〓〓〓〓〓〓〓〓〓〓〓〓〓〓〓

大连市中医药学会门诊部公众平台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
北京治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kapq.com/yzyy/5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