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回顾
针灸治疗的最基本原理,是促使病灶(出血或梗死)中心区的外周,处于电衰竭状态脑细胞的复苏,使神经细胞恢复电活动的功能。
因此,对脑出血和脑梗死,采取的是“异病同治”原则,在针灸治疗的方法与原理上区别不大。我常常比喻说,脑出血就是洪涝,脑梗死就是干旱,不管是洪涝还是干旱,我们都是以救活在灾害中存活的秧苗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书接上文,针灸治疗中风“四步走”,我们继续走着瞧!
3、再走稳在瘫痪症状有所恢复的稍后期,要考虑到造成偏瘫病理性症状的优势肌群问题,也就是说,上肢的屈肌张力高、下肢的伸肌张力高。通常表现为:上肢屈曲、甚至手握拳难以松开;下肢难以弯曲呈直腿行走。在此时的治疗,可多选用兴奋相应拮抗肌群的穴位,如上肢的天井与手三里穴;下肢的承扶和殷门穴。
如果病人身体恢复的条件许可,一般在发病后2~3周可以开始站立训练。首先练双腿站,再练单腿站,然后练原地踏步;先由家属扶着走,后辅助拐杖、手杖练习行走。
总体来说,对于中风肢体偏瘫症状的康复,要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康复。每一个阶段指明一个目标,给病人树立信心,这一点很重要。
4、吃得下除了瘫痪肢体的康复之外,还需要尽早的解决中风患者常见的吞咽障碍的问题。
“口吐涎”是吞咽障碍所造成的典型症状之一,西医称之为“假性球麻痹”。
从针灸的角度看吞咽障碍,症状在咽喉,病位在大脑。针刺(电针)颈部的风池穴和供血穴(属于经外奇穴的供血穴,位于风池穴的直下1寸处)。以及直接作用于舌头、咽喉部的廉泉穴和治呛穴(属于经外奇穴的治呛穴,在下颌角的直下1cm、再向前的1cm处),针刺操作的共同要点都是深刺直达患者的舌根部,具有活血络、通经脉、利咽开窍,并可间接的“充脑益髓”。
现代针灸研究表明:电针颈项局部的双侧穴位,直接刺激双侧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加强吞咽肌的力量;兴奋的电信号传导到双侧的大脑,不但对中风一侧,处于电衰竭状态的脑细胞有复苏的作用,对健侧的脑组织也有加强功能的作用,提高吞咽反射弧的功能,再加上患者主动进食吞咽功能的训练。治疗吞咽障碍效果很好,从发表的文献上看,总有效率达97.2%。
也就是说,针灸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吞咽障碍,是建立在现代神经生理学、病理学基础上的临床经验总结,用此方法治疗,可收到“标本兼治、事半功倍”的效果。
PS以上讲解了这么多的针灸治疗原理,目的就是要表明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科学性。好啦~~~各位友友,以上为今日资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