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1
1、
B
保证安全,防止小儿或高热、谵妄、昏迷、躁动、危重病人等因意识不清或虚弱等原因而发生坠床、撞伤、抓伤等意外。
2、
C
肩部约束带:主要用于固定肩部,以限制病人坐起。肩部约束带用布制成,长cm,宽8cm,一端制成袖筒,袖筒上有细带。使用时先将袖筒套于两侧肩部,腋窝处垫棉垫,两袖筒上的细带在胸前打结,两条宽带尾端系于床头固定;必要时将枕头横立于床头。
3、
E
单人搬运法:适用于体重较轻或儿科病人,且病情允许的病人。1)移床旁椅至对侧床尾。2)推平车至床尾,使平车头端(大轮端)与床尾呈钝角,固定好车闸。3)护士立于床边,屈膝,两脚前后分开,一臂自病人腋下伸至对侧肩部外侧,另一臂伸至病人大腿下。病人双臂交叉于护士颈部。护士将病人抱起,移步转身,轻放于平车中央。盖好盖被。4)整理床单位,运送病人至指定地点。
4、
E
5、
E
轮椅运送法操作方法(1)协助病人坐轮椅:推轮椅及用物至床旁;轮椅后背与床尾平齐,翻起脚踏板,面向床头,固定车闸,如无车闸,护士可站在轮椅后固定轮椅;协助病人坐于轮椅上;病人坐稳后,翻下脚踏板,嘱病人双脚置于踏板上。(2)推轮椅:松开车闸,推轮椅送病人至目的地。(3)协助病人下轮椅:将轮椅推至床尾,椅背与床尾平齐,固定车闸,翻起脚踏板,协助病人下轮椅。
6、
D
头高足低位 (1)要求:病人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尾,床头垫高15~30cm。 (2)适用范围1)颈椎骨折病人进行颅骨牵引时,以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2)减轻颅内压,以预防脑水肿。3)开颅手术后病人。
7、
D
膝胸位 (1)要求:病人跪于床上,小腿平放,大腿与床面垂直,两腿稍分开,胸部贴于床面,腹部悬空,臀部抬起,两臂屈肘放于头两侧,头转向一侧。 (2)适用范围1)肛门、直肠、乙状结肠的检查、治疗。2)矫正子宫后倾和胎位不正。3)产后促进子宫复原。
8、
A
无论患者是否肥胖,均应将患者稍抬起然后再移动,避免拖、拉、推等动作。进行牵引的病人,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翻身后注意牵引方向、位置以及牵引力是否正确。患者身上有引流管时,应先将引流管妥善安置,翻身后需检查引流管是否脱落、移位等,保持引流管通畅。敷料潮湿时,应先更换敷料再翻身。
9、
C
防止病人坠床,使用床档是最佳方法,其他方法仅能对部分躯体进行约束。
10、
A
中凹卧位1)要求:病人头胸抬高10°~20°角,下肢抬高20°~30°角。2)适用范围:休克病人。头胸部抬高,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缺氧;下肢抬高,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心排血量,缓解休克症状。
11、
B
半坐卧位 (1)要求:摇床,摇起时,先摇床头支架呈30°~50°角,再摇膝下支架,以防病人身体下滑;放平时,先放平膝下支架,再放床头支架。 (2)适用范围1)心肺疾患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原因:①在重力作用下,膈肌下降,胸腔容量加大,且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减轻,增加肺活量;②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困难。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原因:①腹腔渗出液可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化;②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3)腹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利于伤口愈合。4)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少局部出血。5)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原因:使病人逐渐适应体位变化,利于向站立过渡。
12、
A
椎管麻醉或腰椎穿刺术后6~8小时的病人,穿刺后,脑脊液可自穿刺点漏出至脊膜腔外,造成颅内压降低,牵张颅内静脉窦和脑膜等组织,引起头痛。
二、A2
1、
E
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循环,利于引流,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的患者采用半卧位也可使炎症局限,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E选项利于排尿不是半卧位的目的。
2、
D
截石位(1)要求:病人仰卧在检查台上,两腿分开并放于支腿架上,臀部齐床沿,两手放于身体两侧或胸前。注意遮挡及保暖。(2)适用范围1)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手术。2)产妇分娩时。
3、
C
半坐卧位可使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同时能使膈肌位置下降,增大胸腔容量,肺活量增加,有利于换气,使呼吸困难的症状得到改善。
4、
B
头低足高位 (1)要求:病人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头(保护头部),床尾垫高15~30cm。 (2)适用范围1)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液易于咳出。2)十二指肠引流,以利于胆汁引流。3)妊娠时胎膜早破,以防止脐带脱垂。4)跟骨及胫骨结节牵引时,以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5、
D
端坐卧位(1)要求:病人坐位,身体稍前倾,跨床小桌放于床上,桌上放软枕,病人可伏于桌上休息。摇起床头支架呈70°~80°角,膝下支架呈15°~20°角,病人背部也可向后靠。(2)适用范围:急性肺水肿、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病人,因极度呼吸困难而被迫端坐。
6、
C
侧卧位 (1)要求:病人侧卧,两臂屈肘,一手放于枕旁,另一手放于胸前,下腿伸直,上腿弯曲,必要时放置软枕。 (2)适用范围1)灌肠、肛门检查,配合胃镜、肠镜检查。2)臀部肌内注射(下腿弯曲,上腿伸直)。3)预防压疮:与仰卧位交替以减少局部受压时间。
7、
D
护士使用50%乙醇按摩局部皮肤的作用是促进血液循环。
8、
D
保护骨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病人体位安置妥当后,可在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或海绵垫,有条件时,可使用喷气式气垫、交替充气式床垫、水褥、羊皮垫、翻身床等。对易受压部位如足部,必要时可用支被架抬高被毯,以避免局部受压。
9、
E
手法按摩1)全背按摩:协助病人俯卧或侧卧,暴露背部;先用温水进行擦洗,再将少许50%乙醇倒入手掌内作按摩。由骶尾部开始,沿脊柱旁向上按摩,至肩部后环形向下至尾骨止,如此反复有节奏地按摩数次。再用拇指指腹由骶尾部开始沿脊柱按摩至第7颈椎处。2)局部按摩:蘸少许50%乙醇,以手掌大小鱼际肌紧贴病人皮肤,作压力均匀的环形按摩,压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每次3~5分钟。皮肤红肿可适当按摩,皮肤紫红说明加重,皮肤因水肿变薄而出现水疱,此时极易破溃,所以不能再继续按摩。避免压力,及时翻身。所以此题应该选择E,其余选项均为正确的。
10、
B
压疮的分期及临床表现 根据压疮的发展过程及轻重程度不同,可分为三期:1.淤血红润期为压疮初期,受压的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麻木或触痛,但皮肤表面无破损,为可逆性改变。2.炎性浸润期红肿部位继续受压,血液循环仍旧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阻,受压皮肤表面颜色转为紫红,皮下产生硬结,表皮出现水疱。水疱极易破溃,显露出潮湿红润的创面,病人感觉疼痛。3.溃疡期静脉血液回流严重受阻,局部淤血导致血栓形成,组织缺血、缺氧。轻者浅层组织感染,脓液流出,溃疡形成,病人感觉疼痛加重;重者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可向周围及深部扩展,常达骨骼,甚至造成败血症。
11、
D
压疮的预防 控制压疮发生的关键是预防,预防压疮的关键是去除病因,对危重和长期卧床等易发生压疮的病人,应经常观察受压皮肤情况,严格交接班,以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和杜绝压疮的发生。 因此,要做到“七勤”,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勤交班。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鼓励和协助长期卧床的病人经常更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和局部皮肤情况及时调整,必要时每1小时翻身一次。建立床头翻身记录卡。翻身时应尽量将病人身体抬起,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以防擦伤皮肤。此题选择最佳答案。
12、
E
屈膝仰卧位1)要求:病人仰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2)适用范围:①腹部检查的病人,腹肌放松,利于检查;②导尿的病人,利于暴露操作部位。
13、
C
截石位 (1)要求:病人仰卧在检查台上,两腿分开并放于支腿架上,臀部齐床沿,两手放于身体两侧或胸前。注意遮挡及保暖。 (2)适用范围1)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手术。2)产妇分娩时。
14、
B
根据病人进行的颅内手术的种类不同,并发症可能有多种,如脑栓塞、脑疝、休克、脑干损伤、脑出血等。但是只有脑疝是因头部翻转过剧引起的。颅内手术后,头部翻转过剧引起颅腔内压力分布不均,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从而引起脑疝。因此一般只卧于健侧或平卧。
15、
B
头低足高位 (1)要求:病人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头(保护头部),床尾垫高15~30cm。 (2)适用范围1)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液易于咳出。2)十二指肠引流,以利于胆汁引流。3)妊娠时胎膜早破,以防止脐带脱垂。4)跟骨及胫骨结节牵引时,以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16、
D
半坐卧位 (1)要求:摇床,摇起时,先摇床头支架呈30°~50°角,再摇膝下支架,以防病人身体下滑;放平时,先放平膝下支架,再放床头支架。 (2)适用范围1)心肺疾患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原因:①在重力作用下,膈肌下降,胸腔容量加大,且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减轻,增加肺活量;②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困难。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原因:①腹腔渗出液可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化;②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3)腹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利于伤口愈合。4)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少局部出血。5)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原因:使病人逐渐适应体位变化,利于向站立过渡。
17、
C
俯卧位 (1)要求:病人俯卧,两臂屈肘放于头两侧,两腿伸直,在胸、腹、髋部及踝部的下面各放一软枕,头偏向一侧(使舒适且利于呼吸)。 (2)适用范围1)腰、背部检查,配合胰、胆管造影等。2)腰、背、臀部有伤口或脊椎手术后,病人不能平卧或侧卧。3)胃肠胀气所致腹痛。原因:可使腹腔容积增大,以缓解胃肠胀气。
18、
A
半坐卧位 (1)要求:摇床,摇起时,先摇床头支架呈30°~50°角,再摇膝下支架,以防病人身体下滑;放平时,先放平膝下支架,再放床头支架。 (2)适用范围1)心肺疾患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原因:①在重力作用下,膈肌下降,胸腔容量加大,且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减轻,增加肺活量;②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困难。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原因:①腹腔渗出液可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化;②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3)腹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利于伤口愈合。4)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少局部出血。5)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原因:使病人逐渐适应体位变化,利于向站立过渡。
19、
A
端坐卧位 (1)要求:病人坐位,身体稍前倾,跨床小桌放于床上,桌上放软枕,病人可伏于桌上休息。 摇起床头支架呈70°~80°角,膝下支架呈15°~20°角,病人背部也可向后靠。 (2)适用范围:急性肺水肿、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病人,因极度呼吸困难而被迫端坐。
20、
D
使用约束带时,局部必须垫衬垫,松紧适宜,并经常观察局部皮肤颜色(一般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必要时按摩局部,以促进血液循环。
21、
E
仰卧位:①去枕仰卧位:用于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病人,可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而引起窒息及肺部并发症;用于脊椎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预防脑压减低而引起头痛(穿刺后,脑脊液可自穿刺处渗出至脊膜腔外,形成脑压过低,牵张颅内静脉窦和脑膜等组织而引起头痛,去枕仰卧可减轻症状)。②休克时卧位:适用于休克病人,抬高头胸部,有利于呼吸,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③屈膝仰卧位:①腹部检查的病人,腹肌放松,利于检查;②导尿的病人,利于暴露操作部位。
22、
B
适用范围1)心肺疾患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原因:①在重力作用下,膈肌下降,胸腔容量加大,且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减轻,增加肺活量;②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困难。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原因:①腹腔渗出液可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化;②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3)腹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利于伤口愈合。4)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少局部出血。5)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原因:使病人逐渐适应体位变化,利于向站立过渡。
23、
C
端坐位适用范围:急性肺水肿、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由于极度呼吸困难,病人被迫端坐。半坐卧位适用于心肺疾患引起的呼吸困难。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腹部手术后病人。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的病人。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
24、
D
头高足低位 (1)要求:病人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尾,床头垫高15~30cm。 (2)适用范围1)颈椎骨折病人进行颅骨牵引时,以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2)减轻颅内压,以预防脑水肿。3)开颅手术后病人。
25、
B
头高足低位 (1)要求:病人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尾,床头垫高15~30cm。 (2)适用范围1)颈椎骨折病人进行颅骨牵引时,以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2)减轻颅内压,以预防脑水肿。3)开颅手术后病人。
26、
E
端坐卧位 (1)要求:病人坐位,身体稍前倾,跨床小桌放于床上,桌上放软枕,病人可伏于桌上休息。 摇起床头支架呈70°~80°角,膝下支架呈15°~20°角,病人背部也可向后靠。 (2)适用范围:急性肺水肿、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病人,因极度呼吸困难而被迫端坐。
27、
C
端坐卧位 (1)要求:病人坐位,身体稍前倾,跨床小桌放于床上,桌上放软枕,病人可伏于桌上休息。 摇起床头支架呈70°~80°角,膝下支架呈15°~20°角,病人背部也可向后靠。 (2)适用范围:急性肺水肿、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病人,因极度呼吸困难而被迫端坐。
28、
D
灌肠治疗:根据病情安置不同卧位,如慢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多在乙状结肠和直肠,采用左侧卧位为宜;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采取右侧卧位,以提高治疗效果。
29、
C
中凹卧位适用范围:休克病人。抬高头胸部,有利于呼吸;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
30、
B
屈膝仰卧位适用范围:①腹部检查的病人,腹肌放松,利于检查。②导尿的病人,利于暴露操作部位。
31、
E
去枕仰卧位1)要求:病人去枕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头,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自然放平。2)适用范围:①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病人,用于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所引起的窒息或肺部并发症;②椎管麻醉或腰椎穿刺术后6~8小时的病人,用于防止颅内压降低所引起的头痛。因为穿刺后,脑脊液可自穿刺点漏出至脊膜腔外,造成颅内压降低,牵张颅内静脉窦和脑膜等组织,引起头痛。深度昏迷状态。该患者应该采取的卧位为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32、
D
患者处于头高足低位时,可使身体下滑,产生剪切力,产生皮肤血液循环障碍,易致压疮的发生。导致压疮发生的局部因素:有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和潮湿。半坐卧位导致剪切力的产生。剪切力是引起压疮另一原因。剪切力是施加于相邻物体表面,引起相反方向的进行性平行滑动的力量。它作用于人体皮肤深层,剪切力对组织的损害作用在缺血性损伤学说中最为明显,可引起组织相对移位,能切断较大区域的血液供应,导致组织氧张力下降,同时组织间的带孔血管被拉伸、扭曲和撕拉,可引发深部坏死。
33、
C
中凹卧位1)要求:病人头胸抬高10°~20°角,下肢抬高20°~30°角。2)适用范围:休克病人。头胸部抬高,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缺氧;下肢抬高,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心排血量,缓解休克症状。
34、
D
头高足低位 (1)要求:病人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尾,床头垫高15~30cm。 (2)适用范围1)颈椎骨折病人进行颅骨牵引时,以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2)减轻颅内压,以预防脑水肿。3)开颅手术后病人。
35、
E
该患者虽然患有躁狂型精神病,但在使用保护具前,仍应向其家属介绍保护具使用的必要性,以取得其理解,消除其心理障碍,保护其自尊;应使用约束带,以限制身体或肢体活动;使用约束带时,一般每2小时松解一次,同时注意使患者的肢体处于功能位。使用保护具应做好记录。
36、
D
进行骨牵引的病人,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
37、
E
半坐卧位适用范围1)心肺疾患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原因:①在重力作用下,膈肌下降,胸腔容量加大,且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减轻,增加肺活量;②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困难。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原因:①腹腔渗出液可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化;②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3)腹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利于伤口愈合。4)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少局部出血。5)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原因:使病人逐渐适应体位变化,利于向站立过渡。
38、
B
端坐卧位 (1)要求:病人坐位,身体稍前倾,跨床小桌放于床上,桌上放软枕,病人可伏于桌上休息。 摇起床头支架呈70°~80°角,膝下支架呈15°~20°角,病人背部也可向后靠。 (2)适用范围:急性肺水肿、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病人,因极度呼吸困难而被迫端坐。
三、A3/A4
1、
1、
E
截石位适用于:①会阴、肛门部位的治疗、检查、手术;②产妇分娩。
2、
D
膝胸位:跪卧,两小腿平放床上,大腿和床面垂直,两腿稍分开,胸及膝部贴床面,腹部悬空,臀部抬起,头转向一侧,两臂屈肘于头的两侧。适用范围:一、用于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治疗。二、用于矫正胎儿臀位及子宫后倾。三、产后促进子宫复原。
3、
B
膝胸位适用于:①矫正子宫后倾和胎位不正;②肛门、直肠、乙状结肠的检查和治疗;③产后促进子宫复原。截石位适用于:①会阴、肛门部位的治疗、检查、手术;②产妇分娩。
4、
B
膝胸位适用于:①矫正子宫后倾和胎位不正;②肛门、直肠、乙状结肠的检查和治疗;③产后促进子宫复原。截石位适用于:①会阴、肛门部位的治疗、检查、手术;②产妇分娩。所以本题选B。
5、
C
头低足高位 (1)要求:病人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头(保护头部),床尾垫高15~30cm。 (2)适用范围1)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液易于咳出。2)十二指肠引流,以利于胆汁引流。3)妊娠时胎膜早破,以防止脐带脱垂。4)跟骨及胫骨结节牵引时,以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2、
1、
D
空气栓塞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或胸骨后疼痛,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发绀,伴濒死感,心前区听诊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可表现为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2、
E
发生空气栓塞,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进行抢救,立即使病人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因为头低足高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腔内压力,而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低于右心室,使气泡向上飘移至右心室尖部,以避开肺动脉入口,并随着心脏的舒缩,空气被混成泡沫,使较大的气泡破碎,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
3、
1、
D
术后第二天患者体温38.2℃,并诉切口疼痛,此时护士应为患者安置的体位是半坐卧位。半坐卧位: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促进引流、松弛腹肌,减轻腹部切口张力,有利于切口愈合,使腹腔内的渗出物流入盆腔,减少炎症和毒素的吸收,促使感染局限化和减少中毒反应。
2、
B
硬膜外麻醉穿刺时不穿透蛛网膜,不会引起头痛,但因交感神经阻滞后,血压多受影响,故术后需要平卧4~6小时,但不必去枕,麻醉后血压、脉搏平稳后即可按手术本身需要采取适当卧位。
3、
E
半坐卧位适用范围1)心肺疾患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原因:①在重力作用下,膈肌下降,胸腔容量加大,且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减轻,增加肺活量;②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困难。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原因:①腹腔渗出液可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化;②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3)腹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利于伤口愈合。4)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少局部出血。5)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原因:使病人逐渐适应体位变化,利于向站立过渡。
沧州人民医学网,年前报名半价优惠!半价!cangzhou.renminyi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