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疾病

青海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910785.html

一、)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脑出血为脑实质内出血,可发生于大脑半球、脑干、小脑中,以内囊处出血最为常见。高血压、动脉硬化、外伤、脑血管畸形均为出血原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脑出血最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动脉硬化造成脑动脉血管弹性降低,或产生小动脉瘤。当兴奋或活动时,在高血压的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血管破裂,以大脑中动脉深部分支豆纹动脉最为常见。

2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而言。最常见的原因为先天性脑动脉瘤、脑部血管畸形、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可导致血管破裂。

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又称小中风,主要病因是动脉硬化,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部位纤维素与血小板粘附,脱落后成为微栓子,进入颅内动脉,引起颅内小血管被堵塞缺血而发病。但栓子很小,容易自溶或因血流冲击被击碎,使更小的碎片进入远端末梢血管,使得循环恢复,神经症状消失。

2脑血栓形成动脉硬化、风湿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是较常见的病因。在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管腔狭窄,同时血小板破裂使红细胞、纤维素等粘附于粗糙处,血小板破裂释放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酸烷,能促使血小板在聚集,血栓不断增大而最终阻塞血管。

3脑血栓当栓子直径与某血管直径相同时,则栓子堵塞此血管,使此动脉闭塞,产生脑缺血,脑软化,而引起偏瘫和意识障碍。

二1)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脑出血多发生在白天,如情绪激动、活动过度、酒后或排便用力,血压骤然升高,致脑血管破裂大量出血而发病,以内囊出血多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呕吐,迅速出血意识障碍。出血越多,意识障碍越严重,鼾声呼吸,克伴有抽搐,大小便失禁,同时有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常损害内囊而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偏盲(称为三偏征)。当清醒后可检出瘫痪肢体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急性期)数天后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应阳性,多因大量出血致颅内压增高,短期内迅速形成脑疝而死亡。小脑出血表现为,眩晕、呕吐、枕部头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

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老年人,一般无意识障碍,进展缓慢,常在睡眠或安静休息时由于血压过低、血流减慢、血黏度增加等因素促使血栓形成而发病。起病先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及一过性失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常于睡梦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病,早晨起床时才发现半身肢体瘫痪。短暂脑缺血发作多为突然起病,持续时间短,可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偏瘫或单瘫、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在24小时恢复正常。脑栓塞多发生在静止期或活动后,起病急骤,多无前驱症状为特点。

三治疗原则

出血性脑血管病以降低颅内压和控制血压为主要措施,同时应用止血药。首选20%甘露醇。头痛剧烈的可根据医嘱给予脱水药、镇静镇痛药,禁用吗啡,因其有抑制呼吸中枢及降低血压作用。

缺血性脑血管以抗凝治疗为主,同时应用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发病6小时内可做溶栓治疗。

四护理措施

1维持或稳定病人生命功能,防止颅内在出血及脑疝发生,或进一步改善脑部缺血区的血液供应。神志清的病人做好心理护理。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变化,观察脑出血病人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的现象,或脑血栓形成病人是否因缺血、缺氧致脑水肿,进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3脑出血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发病24~48小时内避免搬动病人,应侧卧位,头部稍太高,以免颅内静脉回流,从而减轻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4周。限制探视,操作轻柔,头置冰袋,可防止继续出血。脑血栓病人采取平卧,以便使较多血液供给脑部,头部禁止使用冰袋,以免脑血管收缩,血流减慢而使脑血流量减少。

4饮食护理急性脑出血病人发病24小时内禁食,24小时后如病情稳定,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无上消化道出血者可行鼻饲流质饮食,做好鼻饲管的护理,每日控制在ml左右,进食使病人取坐位或高侧卧位,进食应缓慢,食物应送至口腔健侧近舌根处,以利于吞咽。

5促进病人肢体功能恢复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每2小时翻身1次,避免皮肤受压。进行关节按摩。病情稳定后,脑血栓病人肢体瘫痪在发病1周后就应该进行康复功能训练。

6言语训练在肢体康复的同时与语言训练同步进行,鼓励病人,增强病人康复的信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ckapq.com/jbyl/144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