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中风康复的五个常见误区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安全 http://pf.39.net/bdfyy/bdfzg/150528/4630916.html
误区一:一旦中风就一定很严重吗?

一旦中风就很严重吗?可是为什么有些人症状很轻,恢复的很快,而有些人却会长期难以恢复,遗留很多后遗症?

很多患者家属一知道患者中风确诊的消息都会不知所措,以为所有中风都是非常严重的疾病。然而脑中风是一种疾病诊断的统称,并不代表病情的轻重缓急。事实上影响中风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因素太多了,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决定脑中风恢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条。1、医院的救治时间是否及时,越早争取到黄金窗口时间,预后就会越好,反之则越差。这一点小编在前两篇文章中已有解释,在此不再重复。2、脑卒中患者自身病灶的部位、病灶大小,病灶范围越大,预后相对就越差。3、脑卒中患者自身体质差异,相对而言,年龄大、体重偏重的患者,预后要差一些。而年轻的患者预后恢复相对会好一些。(这不是绝对的,更多取决于第二条)4、患者自身的心态以及家属的态度。康复治疗是非常强调患者本人及家属积极参与的,那些积极锻炼、而家属也能较为配合的患者,往往恢复效果会更理想。5、患者中风后康复治疗的介入时机,也是影响患者恢复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项发表于年《柳叶刀》循证研究文章表明,脑卒中患者的最佳恢复时期在发病后的数小时至前几个月内。(见图)误区二:打针吃药就好VS一辈子在轮椅上度过

乐观的患者家属以为:患者中风了,只需要吃药、打针,然后吃点好的补充营养就可以了。

悲观的患者家属以为:患者中风了,瘫痪在床了,一辈子就只能在床上和轮椅上度过了。

其实不然,同样的一件事,在不同人看来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以上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患者吃药打针等被动医疗行为只是针对临床病灶的修复和弥补,并不能直接改善患者缺失的功能。通过正规系统的康复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都能恢复到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甚至有部分人群可以重新回归工作岗位。所以家属需要积极按照医嘱协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患者康复,才能达到真正康复的目标。

误区三:好好休息=早日康复吗?

这其实是国人语言习惯而导致的误区,二者其实完全不同。我们通常所说的“早日康复”,其实说的是祝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但在医生的专业领域内说的康复,其实是指身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这还真不能只靠休息就能解决的,需要接受主动的康复治疗。

误区四:早期康复介入越早越好吗?

中风急性期是指发病4~6小时至2周这一段时间。这一阶段患者主要的医疗行为发生在神经科。而在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之后(一般是脑梗塞后3天,脑出血后5~7天),就可以介入开展康复治疗,既所谓的早期康复介入。早期康复介入包括瘫痪肢体被动运动,床上良肢位摆放,维持关节肌肉形态,延缓肌萎缩。早期使用电疗、针灸等方式,促进肢体尽快结束软瘫阶段,出现主动运动,还可以进行早期的多角度站立床训练,避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促进早期负重训练等。这些对患者后期的康复都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并且康复治疗的原则应该是早期、联合、全程介入。

误区五:康复瓶颈期难以突破?

有些患者在一段时间后会进入瓶颈期,无论如何训练都难以进步,可是并不代表以后就只能一直停留在瓶颈阶段。

患者的整体康复情况是由患者中风后的恢复进程规律决定的,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患者恢复的难度也就越大。甚至在某一阶段进入瓶颈期。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绝大多数患者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此时无论是医务人员、患者本人、还是家属,都不应该放弃,而是要积极鼓励患者,给他足够的心理支持。另外,当患者功能实在是改善很有限的时候,我们也要调整我们的治疗思路,采取代偿和替代的办法,帮助患者实现生活自理。比如使用拐杖、足托等帮助患者实现行走功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kapq.com/jbyl/13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