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岂能拖延针灸治疗越快越好

  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万,每10秒就有1人死于脑血管疾病,呈现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患有脑血管疾病经抢救存活的患者中,50%-80%留下不同程度的致残性后遗症,如偏侧瘫痪(半身不遂)、语言障碍(言语不能或欠清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不能吞咽食物)、情感障碍(抑郁,情绪低落等)、关节僵硬等,这不仅使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更为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中医称脑卒中为“中风”。很多人知道针灸治疗中风疗效好,但对于中风患者应该什么时候开始进行针灸治疗却不大清楚。传统观念认为,针灸治疗大多在中风后遗症期进行。很多医生对脑中风患者先采取西医治疗,等结束后,再转科进行针灸治疗,结果常常使患者错过了早期针灸治疗促进康复的最佳时机。

  当代针灸专家经过深入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中风急性期越早接受中医针灸治疗,其预后越好,自主意识恢复越早,后遗症越轻、越少,疗程也明显缩短。“中西医结合,针药并用”能进一步降低中风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深圳市名中医、医院中医针灸科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祚邦主任建议,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病情稳定,在中风早期就应进行针灸治疗。一般脑梗塞患者可在发病48小时后,脑出血患者可在发病1周后进行,效果明显比后期治疗要好,有利于患者康复。

  中风患者早期进行针灸治疗,可有效阻止病情继续发展,提高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与代偿能力,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加快自然恢复过程,缩短病程,为日后功能的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急性期该如何针灸治疗?

  中风大致可以分为三期: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针对不同期的中风病人,应采用不同的针灸治疗方式。

  从发病开始至15天内是中风急性期,在这一期中病情变化较多。针灸治疗要加强观察,结合使用药物等。此期的患者大都是肝阳上亢,因此针灸治疗原则是“平肝潜阳”。取穴位: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进行针刺,能够很好调整患者状态和促进大脑的血供。另外中风急性期的患者最好少翻动身体,取这些穴位完全不用翻动患者。

  中风恢复期该如何针灸治疗?

  中风发病后15天至6个月内是恢复期。在这一期中,病人的体征开始恢复,但表现出明显的功能障碍,如运动障碍、情感障碍等。此时期药物对这些障碍的功效并不明显,使用存在较大局限,而针灸治疗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此期的针灸治疗主要应用活血通经的原则。穴位主要是用阳明经为主,例如:上肢的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的环跳、阳陵泉、丰隆、飞扬、太冲等穴位。也可以加用电针,选用断续波的效果会更好。

  中风后遗症期该如何针灸治疗?

  中风后遗症期一般指中风发病6个月后。此期患者的恢复明显变慢,而且肢体缓慢的出现痉挛。这些后遗症期的症状是国内外医学界普遍棘手的难题。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风后遗症期采取针灸疗法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针灸治疗建议采用巨刺和阴经刺法。

  康复期家属需注意哪些事项?

  中风患者康复期常出现体位摆放不正确,康复方式错误等常见问题,影响了后期肢体功能的恢复。作为患者家属或护理者,需要明确一些护理、康复的注意事项。

1.合适体位摆放:患者床上卧位可分为仰卧位、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及健侧卧位,需要针对不同体位,借助枕头、毛巾等为患者摆放适合的体位,正确的体位摆放可预防痉挛过早过强产生、关节挛缩、压疮及手部水肿等障碍。

  2.被动关节活动:家属或护理者可活动患者肢体,对患者上、下肢各关节做被动运动。被动活动时动作应规律缓慢,避免快速用力牵扯或大幅度动作,逐步增加被动活动的幅度和范围。护理者需了解相关解剖结构,保护患者的重要关节。

  3.床边康复训练:中风患者早期常出现一侧躯干、肢体瘫痪无力,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患者的关节活动及肢体功能的恢复。专业康复治疗师可合理安排康复项目和时间进度,帮助患者开展适度、有效的床边训练,同时可指导家属共同参与到针对患者的康复活动中来。专业、系统的康复训练,将能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减少致残、复发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kapq.com/jbyl/13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