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分中风,发病时症状看起来不那么严重,或只是短暂性症状,人们常称之为“小中风”。对于这样的中风症状,好多人会不是很重视,认为影响不大,休息下就可以好转,更不需要住院治疗,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小中风”再发作危险升级
中风的发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单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中风一旦发生,无论是否严重,都提示患者已经具备某些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已存在中风发生的病理基础,也就是随时可能血管堵塞或出血的基础已经形成。
小中风也不例外,这次是小中风,很可能在不久就会再次中风,而且可能比较严重。研究表明,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者,约1/3会近期再次发作,甚至成为严重的脑梗死。曾有过中风的患者,再次中风的危险性是没有发生过的数倍。因此,重视“小中风”是预防“大中风”的关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风不管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的,在急性期有效的方法很少,而且作用有限,约75%的患者急性期后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40%的患者是比较严重的后遗症。一旦造成了偏瘫、失语甚至痴呆等后遗症,恢复十分困难。因此,对中风患者来说,预防非常关键,胜于治疗。
怎么尽早发现“小中风”
“小中风”临床表现有几个特点:一是发作突然,不是慢慢出现症状,而是突然之间不适;二是症状相对较轻或持续时间较短,发病当时对患者生活没造成很大影响。有以下一些情况时,可能是发生了“小中风”。
口眼歪斜: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口水,说话不清,吐字困难,饮水呛咳,或视物模糊,视物重影。
躯体麻木:突然出现单侧面、舌、唇、肢体或手指麻木,改变体位或拍打后仍不缓解。
肢体乏力:突发性的一侧肢体乏力,行走向一边歪斜,穿衣系扣不灵便,或伴肢体抖动。
眩晕和头晕:头晕持续,走路不稳,脚下踩棉花样。
行为性格异常: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记忆力减退。
“小中风”的原因是什么
“小中风”在医学上就是中风,只是症状相对较轻而已。和中风一样,原因有两类疾病: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其中缺血性中风最常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出血性中风主要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小中风”通常有两类症状
一类是持续时间较短的症状。一般几分钟至几个小时,多是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以理解为脑血管短暂的堵塞,然后又自然疏通了,脑部不留下梗死灶,因此,头颅CT或MRI(核磁共振)检查不会发现异常。
另一类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轻微症状。多是由小的脑梗死(即腔隙性梗死)和脑内微量出血引起,或者少数较大面积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但堵塞或出血的部位不是很“关键”,出现的症状较轻。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为:“小中风”大部分是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腔隙性脑梗死引起,但不排除较大面积的脑梗死、甚至脑出血。
“小中风”有多种危险因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腔隙性脑梗死,只是血管堵塞的时间较短和堵塞的血管较小,其病因和脑梗死都是一样的,不是一两种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危险因素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民族、体质及遗传因素等;另一类是有可能改变的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血液黏稠度高、抽烟、喝酒等。
得了“小中风”怎么办
尽快就诊,控制病情发展
一旦发现了“小中风”,应当像中风一样引起重视,快速就诊。脑血管意外之所以被称为“中风”,就是因为其发病迅速、发展迅猛,脑细胞耐缺氧能力很差,数分钟就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损伤。因此,所有脑血管病一旦发现都必须尽快就诊,以尽早治疗,减轻病情。
另外,部分“小中风”在发病早期会逐渐加重,发展成严重的中风,及早治疗,可防止病情发展。病情变化就在转瞬之间,一旦发展将后悔莫及。
全面检查,筛查危险因素
许多患者对“小中风”不以为然,治疗后感觉好些了,就不再服药。医院后感觉已经好些了,甚至拒绝治疗,更不要说住院检查了,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
“小中风”患者尽量要留下观察,甚至住院。一方面可观察病情变化,另一方面就是全面筛查与中风有关的危险因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即使不能住院,也要尽快在门诊完善最基本的相关检查,譬如头颅CT、血常规、血脂、血糖、血粘度、血管彩超等,以便针对性预防。
启动预防,防微以杜渐
中风的发生是多因素的,因此预防也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药物控制危险因素只要没有禁忌证的患者,都要坚持服阿司匹林,每天75毫克~毫克;同时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动脉斑块、心脏疾患等,根据医生建议采用相应药物进行控制。
合理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少吃甜食,适当进食高蛋白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不抽烟,尽量少饮酒,情绪稳定,心态平和,适当运动,作息有规律,防寒避暑。
西安美年大健康体检中心提示您:身体有任何不适症状都要重视,短暂的疼痛也可能潜藏着巨大疾病风险。应尽早就诊,西安美年大健康体检可以针对不同人群提供多种个性化的体检套餐和专业医师建议。
中国美年大健康健康中国每一年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并保证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