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走了多少步?”
“谁占领了 “血液黏滞度增高”、“胸片提示主动脉硬化”、“B超发现颈动脉硬化”……在体检报告单中,我们常常看到上面这些字眼。 专家提醒,查看体检报告单时不能忽视这些提示。因为动脉硬化,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往往会累及全身,导致心梗、脑梗和脑出血等疾病。 动脉硬化虽然不能彻底消退,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逆的,而走路就是使动脉硬化斑块稳定和消退的最有效的运动方式。 专家告诉大家应该这么做:每天走路30分钟以上,坚持一年病因分析:体力活动少、久坐诱发动脉硬化 广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高聪教授介绍,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 动脉硬化的发生,男性比女性更多,它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到中老年时期加重或发病。 近年来,随着在我国逐渐增多的趋势,动脉硬化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聪教授表示,动脉硬化的表现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早期的动脉硬化患者,大多数都没有临床症状;中期的动脉硬化患者,大多数患者都或多或少出现症状,而且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的症状:脑动脉硬化会出现头痛、头晕、视力降低、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等;冠状动脉硬化会出现心悸、胸痛、胸闷;下肢动脉硬化可出现下肢发凉、发麻、疼痛、跛行等临床症状。 人体有三处最危险的动脉硬化区,即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往往会累及全身,会导致心梗、脑梗和脑出血等疾病。” 引起动脉硬化的原因很复杂,大致分为不可控性和可控性危险因素两种。不可控性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男性、早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家族史;可控性危险因素主要有血脂水平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和体力活动少等。 “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少、久坐的生活类型与动脉硬化危险性增加有关,而经常的锻炼具有保护作用。”高聪教授提醒。如何逆转:走路是最有效的运动方法“除了吃药打针之外,如何逆转动脉硬化呢?走路!” 高聪认为,动脉硬化虽然不能彻底消退,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逆的。研究表明,步行对动脉硬化有比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1走路可减低胆固醇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使得现代人对胆固醇摄入量过多,从而容易诱发动脉硬化。“持续20分钟以上的步行,不仅有助于分解燃烧中性脂肪,还可以增加好胆固醇的含量。”2多走路有助降血压 研究显示,经常走路,血压可降低5毫米汞柱,对患有高血压的人来说,走路是一项很合适的运动。3走路能够减重 走路所消耗的热量比慢跑还要多。因为走路所消耗的热量大部分来自于脂肪,而跑步所消耗的热量只有其中30%~50%来自脂肪。“当然,如果从相同时间内燃烧的脂肪来看,跑步所耗热量会比走路多。但如果从百分比来看,走路所耗的热量要比慢跑多。”4走路既可放松大脑,又可锻炼肌肉 走路作为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和调节过程得到改善,从而收到消除疲劳、放松、镇静、清醒头脑的效果。同时,又可将全身大部分肌肉骨骼动员起来,使得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肌肉发达、血流通畅,进而减少患动脉硬化的可能性。 高聪教授表示,走路是使动脉硬化斑块稳定和消退的最有效方法。“只要坚持走路一年以上,就有助于早期动脉硬化斑块的消退。研究发现,长期走路上下班和外出旅行的人,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血栓性疾病和慢性运动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都明显低于喜欢乘车的人。” 此外,高聪还说,每天坚持走路30分钟,一星期走5次,可减少20%患乳腺癌、30%患心脏病、50%患糖尿病的几率。 “一般情况下,只要坚持3周就可见效。”特别提醒:走路方法不对效果或将适得其反通过走路来健身,也是大有学问的。如果方法不对,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以下是三个在网上流传甚广的案例:
走出来的滑膜炎! 前不久,杭州的刘先生想通过暴走减肥,每天走的步数都在以上,没想到,不到一星期,就患上了膝关节滑膜炎!医生说,刘先生是走得太多了!属于过度运动,已经伤害到了身体!日行2万步,膝关节积液! 张阿姨今年50多岁,平时爱好锻炼身体的她,经常到附近公园散步,基本上每天两万步打底。没想到,正是因为走路太多,对膝盖产生了损伤,时间长了,原本应该起到润滑关节作用的关节腔液越来越多,这才形成了积液。日走3万步,断了大腿骨! 一位60多岁的病人,这位病人体重60公斤,身高一米六,从一个半个月前开始,这位病人每天暴走15公里。刚开始锻炼有点腰酸背痛也正常,但走了半个月以后,一站起来就觉得右边大腿根部疼痛,当时还可以走路,就以为是扭伤了,医院去。后来,越来越疼,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原来是大腿的骨头“走断了”······ 那么走路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呢? 正确的健身走路姿势应当是上身平稳,挺胸抬头,迈大步。胳膊应保持直角弯曲状态,上肢应随步子的节奏摆动。视线要保持在行走路程前进方向约4到5公尺的点上。 应走得稍快一些,而不是慢慢地散步。每分钟大致走60~80米。 每天步行半小时至1小时,强度以体质而异,一般以微微出汗为宜。 回到家后最好打赤脚,彻底放松;最好用热水泡泡脚,缓解足部疲劳;洗完澡后,坐在床上,放松两腿,用手由下至上按摩,能帮助促进新陈代谢。知多D:九种人的九种走路方法1.体弱者:每小时走5公里以上最好,走得太慢,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只有步子大,胳膊甩开,全身活动,才能调节全身各器官的功能。而且时间最好在清晨或饭后进行,每日2至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2.失眠者:晚上睡前两小时散步,每分钟走80米为宜,每次半小时,会收到较好的镇静效果。3.冠心病患者:步速不要过快,以免诱发心绞痛。应在餐后1小时后再缓慢行走,每日2至3次,每次半小时。4.糖尿病患者:行走时步伐尽量加大,挺胸摆臂,用力甩腿,时间最好在餐后进行,每次行走半小时或1小时为宜。但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避开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时间,行走一般选择在餐后半小时,而且活动时间也不要超过1小时。5.高血压病患者:步速以中速为宜,行走时上身要挺直,否则会压迫胸部,影响心脏功能,走路时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缓冲作用,要前脚掌着地,不要后脚跟先落地,因为这样会使大脑处于不停地振动,容易引起一过性头晕(即瞬间、瞬时头晕)。6.有心脏病、气喘或是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步行时必须特别注意身体状况,一感到不舒服就要停止。7.膝关节较弱、容易酸痛的人:也不宜快走,慢慢走、走久些,也是理想的运动。8.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散步时两臂有节奏地向前后摆动,可增进肩带胸廓的活动。9.消化不良和胃肠疾病患者:可一边散步,一边按摩腹部。医学指导/广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高聪教授文/广州日报记者黄蓉芳通讯员许咏怡编辑/陈映图
视觉中国、网络资料图片阅读更多跟运动的往期文章十招训练体操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
每天一万步怎么走?洗衫逛街都算运动量
高度近视有啥运动可以做?慢跑游泳都适宜对抗性运动要小心
爬楼梯一次胜过游泳十次?请远离这些不靠谱的运动
晨练前能吃早餐吗?想减肥先运动再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