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到了很多中风的患者和医案,让我对这个病有了新的,切身的体会。
最重要的感受就是:中风皆有先兆,预防完全可以。
这8个突然反常的身体现象,是中风的前兆!
●突然头部眩晕,走路不稳(后循环中风)。
●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
●突然出现的黑朦,视物模糊。
●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或者是与平时不同的头痛(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突然吐字不清或口角歪斜、流口水。
●突然不能讲话或者听不懂别人讲话(医学术语叫“失语”)。
●突然身体软弱无力或活动不灵。
●突然出现昏迷,喊不醒。
说一个最近发生的医案吧,患者是我一个朋友的姨妈。她人到中年,经历过很多家人的病痛,所以深知自学中医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有一节课专门讲到了中风这个病证。中风多发于身体虚弱的老人,中风之前会有很多先兆,彭子益先生在《圆运动中的古中医学》中是这样描述的:当未倒之前,必有先兆。头脑眩痛,耳鸣心跳,眼生金花,少腹干热,半夜发燥,手足麻掣,痰火上冲,行动眩晕,种种阳亢阴亏等象。
其中,标志性的症状就是手足麻木,舌头歪斜。中医也称此为血痹证,发病原因为气滞血瘀,所以舌头会出现明显的歪斜,如下图:
往左歪,偏于血瘀,往右歪,偏于气滞。
中医治疗血痹证有个专方,就是黄芪桂枝五物汤,这个方子出自张仲景先生的《金匮要略》,彭子益先生又在《圆运动中的古中医学》中其进行了详细地讲解。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克,芍药15克,桂枝15克,生姜30克,大枣12枚。水煎服。(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这个药属于温经散寒剂,功效为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主治血痹证。症见肌肤麻木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微涩而紧。
这位学员姐姐在听到这一课后,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姨妈就一直有手脚麻木的情况,并且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于是立刻果断去开了三个疗程的黄芪桂枝五物汤送到姨妈家(一般一个疗程为7天)。
结果她的姨妈只吃了一个疗程这个药,手脚麻木的情况就完全消失了。可是老人家觉得“是药三分毒”,认为自己的病已经好了,不用再继续吃,所以就偷偷地把药停了。
这个是去年7月份的事情,本来好像结局很完满。可是由于近期家中事情繁杂,老人家很操劳,身体又出现了其他不好的症状,比如头眩耳鸣,眼生金花,入夜烦躁等。可是她怕麻烦孩子,什么也不说,每次问她,她都说好着呢好着呢,结果就在上周突然中风了。
一个老人中风,这个家里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是所有人!老人家本来是怕麻烦子女,想少给她们增加负担,但瞒着病情的结果就是更大的负担。远在外地的女儿,只能回来一个,这位姐姐因为在身边,所以也立刻投入了战斗之中。。。。医院,找床位,找医生,抢救。。。。这些不用赘述,想象就可以感受其中的各种艰难!
事情发生后,姐姐最大的痛苦就是,我本知道这是中风前兆,我已经对她进行了预防治疗,她为什么不听话,把我给她的药吃完!!!
写这个例子,也是想借这个案例告诉所有的父母,隐瞒自己的身体感受,有时候完全会适得其反。这不是心疼孩子,这是对自己对孩子的双重不负责。很多病情,是可以预防的,是可以及时治疗的。拖延,只会让局面发展的更加难以控制。
后来这位姐姐询问我,可否可以吃安宫牛黄丸急救。医院请教医生时,一个把她大骂一顿,说她们家属瞎搞,什么都不懂还想给病人乱吃药。另一个医生比较温和,但是讲这个药是后期调理时用的,现在不能吃。
然后这位姐姐就蒙了,来问我。我跟她说,即使是中风,用药的时候还是要辨证!今天就跟大家说一下,传说中的神药安宫牛黄丸,它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使用。
安宫牛黄丸是开窍剂中的凉开剂,适用于温热邪毒内陷心包,而导致的热闭证。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甚或惊厥等。中风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属于热闭证的,才可以选用。
辨证时一定要注意,要点为高热烦躁、口干舌燥、舌红或绛,脉数。
因方中的牛黄、犀角、黄连、黄芩、山栀子等都是大苦大寒之药,因此寒闭证,或者脱证严禁使用,否则很容易出现生命危险。
所以说,不是什么中风或者昏厥都适合用安宫牛黄丸的。有很多老人甚至在家中常年备有此药,认为只要昏倒就可以急救服用。但是如果是寒邪痰浊内闭导致的中风,用了这个药,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那如果真的是寒闭证,怎么办?这时就可以用记录在《外台秘要》中的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是开窍剂中的温开剂,有温通开窍,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寒闭证。症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
辨证要点为苔白、脉迟。同样,这个方子脱证、热闭证的患者严禁服用。
不管是安宫牛黄丸也好、苏合香丸也好,方中的药物都是辛香或寒凉走窜之物,切切不可久服,更不能当成保健品服用。一定要中病即止,孕妇慎用。
药用对了,才是好药,用错了都是毒药。是药三分毒的意思,是指药都有偏性,什么药都不可长期服用,但是如果出现症状,一定要按时按疗程服用。有时候即使某些表症消失了,但是舌脉诊依然显示有病理状况,就应该一直服用到完全消失为止。
听完我的建议,这位学员姐姐回去仔细看了她的姨妈:舌降红,舌苔黄厚,口干舌燥,神昏不醒。于是果断给药安宫牛黄丸,20分钟以后,就明显感觉姨妈手指开始动了,之前是完全没有任何动作的。
希望这个医案,能给所有的老人一些提醒。中风好像那么远,其实也许就那么近。所有的大病在发病之前,身体都会用症状来作为警报,要学会正确解读。手脚麻木是中风的前兆,在这一年中,我经历过看过的所有中风医案,无一例外。切切。
老年人,特别是退休以后没什么事情的,最需要学习一些中医基础知识。过度紧张自己的身体,和过于不在意自己身体的老人,都是因为缺乏基本中医常识。
另外,人们对中风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认识误区随时都有可能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误区一: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中风!
澄清:年轻人已经成了中风的“后备军”!虽然90%的中风都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这并不能说明年轻人就与之“无缘”。
事实上,中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青年人中风并不罕见,且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许多人仗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平日生活压力大,社交活动多,大鱼大肉烟酒不断、熬夜上网等。还有很多人本身就有高危因素,如肥胖、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等,众多因素加持下,你早就不知不觉就成为了中风的“后备军”。
因此,要想不招惹中风,一定要先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误区二:中风发病突然,根本没法预防!
澄清:抓住最佳抢救时间,3/4的中风是可控的!中风发病确实突然,但并非没有预兆,只是常常被人们忽视。如果能发现预警信号及时就医,3/4的中风是能被控制的。
开篇的时候说了8个反常的身体现象,再去回顾一下。
小中风就像大地震前的预警,常常预示着大中风的来临,所以应尽快住院治疗,不可延误。
中风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发病后6小时内,在此时间内接受及时正确治疗者极少遗留后遗症。一医院,争取抢救时间。
误区三:降血压药—头晕就吃,没事就不吃!
澄清:吃药不能凭“感觉”,一定要规律服药。
一些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常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或者跟着感觉走,有头晕或头痛就吃药,没有症状就不吃药,这会使血压忽高忽低,最终导致血管的不可逆损伤,引起中风的发生。
血压的控制不是吃几次降压药就能解决的,要进行系统治疗才能维持血压平衡。此外,有高血压的老年人还要经常监测血压,避免用力过猛,尤其是夜间起床小便、低头、大便时,动作要轻,避免血压波动。
误区四:阿司匹林可防所有中风!
澄清:阿司匹林会增加出血倾向,服药需遵医嘱!
阿司匹林作为防治脑梗塞的“基石”,其作用不言而喻。但有些人过于迷信阿司匹林,认为只要常年服用就可以远离中风了。
这里特别提醒广大患者,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如果高血压控制不好,盲目服用阿司匹林反而增加了脑出血倾向(阿司匹林是抗栓药物,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还有一些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也应特别注意。
误区五:中风患者就要静养!
澄清:中风后要尽早进行康复锻炼。
很多人认为中风后要静养,然后就让患者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其实,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严重时还可造成偏瘫肢体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打个比方:最高司令部(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和小兵(肢体),偏瘫的肢体就像是失去了上级的小兵,没有方向没有动力,如果想要恢复功能就得重新和上级建立神经联系,这时就需要小兵努力锻炼,才能刺激神经通路恢复。因此,中风患者只要病情稳定,应尽可能早的进行康复运动锻炼。
误区六:以为预防中风,就得多运动!
澄清:运动需有度,过度有危险!许多老人坚持每天起大早锻炼身体,觉得这样能强身健体,锻炼身体虽是好事,但一定要因人因时而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的老人,身体的耐受力有限,早晨外界气温较低,血管舒缩弹性差,脑部供血比平卧时减少,如果再剧烈运动,血液趋向四肢肌肉,脑部供血会更少,这就容易发生中风。所以,老年人切忌运动过度,要“量力而行”。
误区七:“定期输液”可以防止中风发作!
澄清:不科学!有些老年人,特别是曾经发生过中风的老人中流传着“定期输液以疏通血管预防中风”的说法。在他们看来每年要定期输液2次,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防止中风发作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输液只是中风发生时的一种治疗方式,预防中风的关键还得靠平常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生活方式,规律口服药物。
最后,提醒广大患者:得了中风不可怕,预防复发是关键!“健康的生活方式、治疗基础疾病和预防用药”是预防中风的三大关键。大家只要走出误区,正确认识中风,控制高危因素,远离中风,我们可以!
所以真的为了体谅孩子的老人,为了自己晚年生活质量,都赶紧学习起来吧。60岁开始,一点儿都不晚!
中医食疗养生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医院是厨房。
最好的药物是饮食,最好的疗效是坚持。
ios开发白癜风会不会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