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
病因
1.情志郁怒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2.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累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4.气候变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正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位,凝则脉不通……”。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5.血液瘀滞
血瘀的形成多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暴怒血蕴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的阴伤液耗血滞等,本病的病机多以暴怒血蕴或气虚血瘀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
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属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五型的临床表现见辩证施治各证型中的证候。
辨证施治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方药: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
主方:大秦艽汤加减。
方药:秦艽、羌活、独活、防风、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白术、茯苓、黄芩、石膏、生地。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治则:化痰通腑。
主方:星蒌承气汤《验方》加减。
方药: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
4.气虚血瘀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则:益气活血。
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方药:生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
5.阴虚风动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则:滋阴熄风。
主方:大定风珠加减。
方药:鸡子黄、阿胶、地黄、麦冬、白芍、龟板、鳖甲、五味子、炙甘草。
瑶药脑中风后遗症保健药浴除了中药治疗方法,金医院的瑶医专家根据临床经验,结合中风患者的症候特征和瑶族医药的特点,配制了一种“瑶药中风后遗症浴包”用于临床后遗症患者的预后康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主要成分:这款浴包采用大瑶山特有的半边风、麻骨风、伸筋藤等二十多种经典瑶药配制而成。
麻风草:味辛,性温。祛风除湿,活血,利水,化石。治小儿疳积,尿路结石,风湿性关节炎,肌肤手足麻木,筋骨疼痛,麻痹瘫痪,月经不调,闭经。
伸筋草:味微甘;性温。舒筋活血,祛风除湿。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痹痛,腰肌劳损,盗汗,月经不凋,跌打损伤,外伤后关节伸屈不利。
功效说明: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温经通络的功效,适用于中风后遗症(脑出血、脑醒塞、脑血栓)、偏瘫等。用法:约用30~50kg热水(80-℃)将药包浸泡25分钟后挤出药汁拌匀,待谁温度适宜便可泡洗全身及患处。禁忌:孕妇、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禁用。
精选秘方~
每日秘方
尿石症必须要跟你说拜拜!
每日秘方
瑶族女性美丽的秘决就是她拯救女性健康的“妇炎康浴包”
每日秘方
治疗慢性乙肝,中医膏方疗效好
每日秘方
瑶族“降压足浴包”,辅助降压效果好
每日秘方
胆囊结石,辨证治疗才有效
秘方汇会从各家中医(民族)医院搜集大家关心的各种秘方,并向大家分享,我们致力于搜寻真实有效的秘方。点击下方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费用白癜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