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慢性疾病,以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由于人们对中风的认知欠缺,在防治上容易陷入种种误区而延误病情。
误区一:中风发病突然,无法预防
中风发病确实突然,常常令人措手不及,但并非没有预兆,只是常常被人们忽视。事实上,发现预警信号及时就医,3/4的中风是能被控制的。例如,中风发作前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或者出现一过性视物模糊、偏身麻木或肢体无力、眩晕等。一旦出现医院救治,小中风常常预示着大中风的来临,不可延误。中风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发病后6小时内,在此时间内接受及时正确治疗者极少遗留后遗症。一医院,争取抢救时间。
误区二:用降压药跟着感觉走
血的控制问题不是吃几次降压药就能解决的,要进行系统治疗,持续维持血压平衡。一些患高血压的老年人常常忘记服药或者跟着感觉走,有头晕或头痛就吃药,没有症状就不吃药,这会使血压忽高忽低,最终导致血管的不可逆损伤,引起中风的发生。因此,高血压患者一定要规律服药,经常监测血压,避免用力过猛,尤其是夜间起床去卫生间时,动作要轻,避免血压波动。
误区三:只有中老年人才会中风
虽然90%的中风都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并不能说明年轻人就与之无缘。事实上,中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青年人中风并不罕见,且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许多人仗着年轻,忽略了身体保健,平日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熬夜上网等,具备了很多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等,不知不觉就成了中风的后备军。因此,年轻人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关键。
误区四:起早锻炼可强身健体
许多老年人每天起大早锻炼身体,冬夏无阻。实际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的老人,身体的耐受力有限。锻炼身体虽是好事,但要因人因时而异,特别是凌晨从平卧状态起来,外界气温较低,血管舒缩弹性差,脑部供血比平卧时减少,如果再剧烈运动,血液趋向四肢肌肉,脑部供血会更少,这就容易发生中风。所以,老年人切忌运动过度,要“量力而行”。
误区五:“定期输液”预防中风
有些老年人,特别是曾经发生过中风的老人中流传着“定期输液以疏通血管预防中风”的说法。在他们看来每年要定期输液两次,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防止中风发作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输液只是中风发生时的一种治疗方式,中风患者关键是控制危险因素,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服用药物。
误区六:中风患者需要静养
很多人认为中风要静养,于是就经常躺在床上很少活动。其实,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严重时还可造成偏瘫肢体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赖于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与偏瘫肢体之间重新建立神经联系,这种神经通路的建立要通过肢体功能锻炼不断的有效刺激才能完成。因此,中风患者只要病情稳定,就应尽早开始康复运动锻炼。
编辑首选。
精芪双参胶囊+心脑康胶囊=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修正精芪双参胶囊+心脑康胶囊延续清代名著《医林改错》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组方: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精芪双参胶囊组方:以黄芪为主,与丹参配伍,加以人参与黄精,活血祛瘀,补气通络,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纯中药,适合长期服用。
√心脑康胶囊组方:丹参、赤芍、川穹、红花、地龙、牛膝、菖蒲、鹿心粉、九节、酸枣仁,精制而成,活血化瘀,通窍止痛,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
√修正精芪双参胶囊——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脑血栓、脑梗塞、脑出血后遗症防复发的首选。
√独家大品种,专利品种。
√10盒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