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养生讲究“顺应自然”
现代生活中人体也有它最喜欢的节奏和规律
每天几点钟干什么其实都有最科学的安排
辣么,接下来
小编要给大家介绍一份科学的作息表~
速速记下来吧
★5~6点:醒了也要多睡会儿很多中老年人“晚上睡不着,早上醒得早”。如果在清晨五六点就早早醒来,不妨尽量让自己多睡会儿,实在睡不着也可以闭目养神,或躺在床上按摩腹部、揉搓双手,有助于保证白天旺盛的精力。6点半:做伸展运动每天早上简单锻炼10~20分钟即可,建议以轻缓柔和的运动为主,如伸展运动、散步、瑜伽、太极拳等。7~8点:吃份高营养早餐包子、油条、烧饼等淀粉类食物是多数人早餐桌上的主力军。但是,除了淀粉类食物外,再来一杯牛奶或者豆浆、一个鸡蛋、一小份水果,更加健康哦。11~12点半:享受“杂牌”午餐午餐食物一定要种类多样。老年人做午餐一定要“杂”,炒菜时尽量多放几种食材。比如,炒青菜时放点蘑菇,做肉菜时放点胡萝卜丁、黄瓜丁。每种菜量不大,但种类、颜色要尽可能丰富。13点:小睡30分钟午饭后半小时,疲劳感来袭,此时不妨先喝一杯水,然后打个盹儿。午睡对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增强记忆力、提高免疫力等都有好处。但是,午睡时间不宜过长,20~30分钟即可。14点:喝杯绿茶午觉醒来之后,人总会有些倦怠,此时来杯绿茶对身体可是非常好哦,研究表明绿茶能降低患癌风险。15点:晒晒太阳如果天气好,坊迷们可以去户外锻炼,此时阳光和煦,是晒太阳的好时机。若下雨或者太阳太毒,则可在家做做健身操、身体拉伸等。16点:来杯酸奶下午4点,人的血糖开始升高,如果肚子饿的话,千万不要暴饮暴食,建议喝杯酸奶或吃两片全麦面包。18~20点:与家人分享“慢”晚餐晚餐一定要清淡,对一天的营养进行查漏补缺。晚饭不能吃得太晚,否则影响睡眠。晚餐时间一般相对充裕,可以和家人一起慢慢享用,细嚼慢咽,聊聊天,无疑是一段幸福的家庭时光。20点:站一刻钟吃完晚饭,很多人便立刻窝在沙发里看电视,这可是十分伤害肠胃的。晚饭后最好站立15分钟,或一边走动一边给久违的朋友打个电话,也可以浇浇花、洗洗碗。21点:刷完牙,看看书刷牙时间最好放在晚上9点,这样可以保证自己晚上9点后,不再吃东西。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看书等。22点:科学睡眠有讲究人的最佳睡眠时间是22点—23点。科学研究显示,在夏天,卧室保持低温可以降低患糖尿病和其他代谢疾病的风险,入睡前最好将房间温度稍微调低一点。除了作息外,在日常中老年人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1起居起床、如厕是危险时段
1、用力排便要避免
不少脑出血、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厕所里发病,其诱发因素就是用力排便。老人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腹内压、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时心脏的负担也会加大,容易诱发心梗。如果有便秘症状,应多吃富含纤维的果蔬,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或借助药物排便,切忌过度用力。
警惕人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2、看报打牌不宜久坐
久坐不动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缓慢,日久容易诱发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痔疮的发生。有些老人习惯在室外打牌、下棋,如果气温低再加上久坐不起,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诱发或加重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因此,老人打牌、看书、看电视,应每隔四五十分钟就站起来走动一会,活动一下膝关节和腰腹部。
警惕人群:消化不良、关节炎患者。
3、起床太猛伤血管
老人起床过猛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发生暂时性晕厥甚至脑出血。老人起床一定要遵从“宁慢三分、不抢一秒”的原则,醒后可静卧3分钟,慢起身在床上坐3分钟,放下双脚在床边坐3分钟,然后再下床慢慢活动。
警惕人群:高血压、有脑出血病史者。
2生活1、狼吞虎咽伤心伤胃
不少老人自年轻时就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三口两口一碗饭就吃完了。但是年纪大了,吃饭的速度可得降下来。老人的消化功能和吞咽功能不如年轻人,吃饭过快一来不利消化,还容易噎着,对食管造成损伤。二是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
警惕人群:消化系统、心脏病患者。
2、血压跟着嗓门一块升
老人说话声音每提高一次,就是对身体的一次刺激,此时会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是在和他人发生争执、抬杠的场合,血压波动就会更大。老人平时尽量轻声细语的说话,少与人争执。如果是朗读诗词、唱歌,声音大一点没关系。
警惕人群:高血压患者。
3、站着穿裤子最易摔倒
老人平衡能力差,站着穿裤子很容易发生意外,造成骨折。所以,老人穿裤子时最好坐在床上或倚靠在固定处。除此之外,老人起床、如厕、洗澡,都是容易发生跌倒的“高危时段”,一定要手扶固定物,慢慢行动。
警惕人群:所有老人。
3运动1、上楼梯宁慢勿快
人上了年纪,不仅肌肉骨骼衰老,神经系统也退化。比如上一个20厘米的台阶,老人的脚很可能并没抬那么高,但负责指挥运动的神经系统会出现“滞后”,这时就很容易发生摔伤了。陆一帆建议,老人走楼梯,最好侧着身子、扶着扶手,宁慢勿快,等一个脚掌完全着地后再迈另一只脚。
警惕人群:骨质疏松、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2、弯腰不能逞能
所有过度弯屈的动作都不适合老人。老人的平衡能力差,关节较硬,肌肉萎缩对关节的保护变少,大幅度弯腰易造成牵拉伤和关节错位。如果弯腰过快过猛,会导致脑部血压剧烈变化,诱发脑出血。在弯腰捡东西时,也应尽量放缓动作,扶住椅子或其他固定物,直腰蹲下再捡。
警惕人群: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病、关节炎患者
3、提重物量力而行。
老人的肌肉和骨骼功能都会减弱,因此在负重的情况下很容易损伤肌肉或造成骨折。所以,不但要在生活中减少负重,比如提重物、搬家具,在锻炼时也要量力而行,用哑铃、拉力器等选择合适的强度。尤其是骨质疏松患者,扛重物或举过重的哑铃,容易导致骨折。
警惕人群:骨质疏松患者。
4、忽然回头警惕晕倒。
老人颈动脉血管会变窄、管壁变脆,突然转脖子会压迫颈动脉,影响脑供血,导致昏厥。转脖子的时候如果把握不好平衡,也非常容易跌倒。陆一帆提醒,老人运动颈部,可以将头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摆动,但幅度不宜太大。老人平时还忌讳猛回头,比如走在路上,听到有人在后面叫自己时,一定要慢慢回头。
警惕人群:脑血管疾病患者,平衡能力较差者。
觉得不错就去下方点个
来源:浙江经济网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浙江经济网,乐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