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治疗存在的常见误区误区1.期望有灵丹妙药 有不少病人幻想有一种灵丹妙药,一吃就能好,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发生脑卒中后,能够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最科学有效的的方法就是进行正规康复治疗,进行包括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治疗。误区2.急性卧床期宜静养不能动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是脑卒中治疗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常被忽视,而重点放在药物治疗上,强调静卧不能动。其实即使大面积脑出血、重度脑梗死乃至昏迷不醒的患者,也可以进行诸如偏瘫患肢的良肢位摆放、体位的被动转换、关节的被动活动等康复治疗,以预防压疮,避免或减少今后痉挛的发生,消除“废用或误用综合症”出现的可能,大大缩短住院日,减少治疗费。误区3.康复是后期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 偏瘫的康复宜尽早开始,在病人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脉搏、瞳孔改变等)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一般来说脑梗发病后2~3d脑出血可稍推迟至7~10d左右,在神经内外科病房药物治疗的同时,就可以而且应该循序渐进地对患者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床边康复治疗。误区4.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只求速成 有些病人和家属急于求成,当患者患肢略能活动时,就迫不及待地由几人架着、拉着开始走路或爬楼梯的强化训练。欲速则不达,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漠视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阶段,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极易损伤膝关节,引起疼痛的发生,加剧错误模式的固化,导致系统训练的停滞。误区5.康复是医生的事,与家属关系不大 其实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家庭,或者说家属在康复过程中担当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庭的温馨、家人的亲情以及督促训练是偏瘫患者战胜残疾最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偏瘫患者的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不仅可行,而且还极有成效。可以说偏瘫患者能否回到家庭,是否可以重返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对偏瘫患者继续康复的成效。误区6.医院的康复治疗 医院的康复治疗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功能障碍的恢复过程又是缓慢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反复刺激才能使功能恢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医院脑病四科主任医学硕士,主任医师脑动脉狭窄门诊首席专家 特色治疗: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眩晕(各种类型)、突发性耳聋、头痛、高血压病(注:脑病四科独家引进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颈动脉斑块治疗仪,配合药物增加溶栓效果,治疗以上疾病效果显著) 出诊时间:每周二、四上午(门诊楼二楼西侧室)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