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预防中风

白癜风的治疗 http://www.lohasidc.com/m/

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经过救治后,往往留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后遗症。主要是由于风痰留阻经络,气血瘀滞所引起,用中药结合针灸、按摩进行调治,常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在中风急性期,重症病人多有五不会,即翻身、咳痰、说话、进食、大小便均不能自理,所以需要严密观察,精心护理,积极治疗,以便减少和减轻后遗症。中风急性期最易发生褥疮,为防止褥疮的发生,必须做到勤翻身,对昏迷的病人要保证皮肤、衣服、被单确实干燥和平整,当受压部分的皮肤发红时,应用手掌揉擦或外搽红花油,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对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病人,要鼓励和辅导他们进行功能锻炼。在瘫痪肢体不能自主运动时,应帮助病人进行被动运动,并给予病人肢体按摩,同时做大小关节的屈伸、旋转、内收、外展等活动,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而增加肌力。

当瘫痪的肢体恢复到可以抬举时,就应鼓励病人进行自主运动。为了帮助病人锻炼肌力,可以在床尾拴上带子,让病人拉着带子自己坐起来,其他功能训练的运动有:脚踩踏板,锻炼小腿肌力;用手攥木棍或揉动核桃,可锻炼握力和手指关节的活动;当病人能站立起来时,应尽早搀扶病人练习走路,同时要注意病人行走的姿势、技巧、持久力及速度,一切以安全为重。此外,对于不能言语的中风病人,应耐心帮助他们练习发音,以便逐步恢复语言功能。

鉴于中风的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积极加强对本病的预防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强调的是注意观察先兆症状,在本病未发之前,病人多有先兆症状,如头晕和肢体一侧麻木。若见眩晕、抽搐等症,为肝阳偏亢、肝风欲动之象,应予平肝息风之钩藤、菊花、白蒺藜、牡蛎、白芍等药。若见肢体麻木、沉滞者,为脉络气血痹阻所致,应予活血通络之丹参、赤芍、鸡血藤等药。

 肝火、心火引发的中风

  中医认为火偏向上延,当心火、肝火失去控制时,就像燃油遇到火星,一跃而起,会燃烧周围一切东西。很多人由于长期处于工作压力负荷下,肝火、心火长期蓄积,遇到突发事件时,很容易上窜到头脑,使头脑中的气血横冲直撞,冲爆脑血管,引起中风脑出血。中风发作之前会出现的先兆症状:多有火气大、急躁发怒、头晕、头胀痛、脸红赤、眼睛布满红血丝等。

  辩证预防方法:为防止体内肝火、心火过多,引爆脑血管,出现急躁易怒、头胀痛、面红目赤等肝火,或心烦、舌尖刺痛有溃疡等心火症状时,就需及时清火泻火,如用中经堂循经通络,沿着肝经从上往下逆经泻肝经之火,用拔罐在肝俞、脾俞等直接泄肝火、心火等,从而保护脑血管。

湿热、痰湿引起的中风

  此类患者的特点是白白胖胖,痰多,表现为心悸易怒,胸闷身重,脘腹痞满。如果经常有头晕目眩,皮肤或肢体麻木,流涎,下肢发软发酸,就要警惕中风发生了。患者常会出现的预兆症状:多有胸闷气短、身体困重、痰多等。

  辩证预防方法:中医认为,痰浊阻滞了经络,经络堵塞,气血运行不畅则容易发生中风。祛除痰湿等经络中的浊物,则风自然就熄灭了。中经堂循经通络针对风痰、湿浊等阻络中风先兆效果较好,重点疏通督脉、心包经、脾经、肾经。群罐排毒选取膀胱经、脾经及肾经穴位,如丰隆、合谷、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等,通过局部负压及磁力的作用,作用于穴位,刺激经络,改善体内水液及脂类的代谢,排毒、排痰浊效果明显。

 阴虚阳亢引起的中风

  中医认为,人过四十肾阴和精血都会有所亏虚。肾属水,肝属木,水不涵木,容易出现肝阳上亢症状,如头晕头痛,头重脚轻、耳鸣急躁,失眠健忘,腰膝酸软等。对于阴虚体质的人来说,大都体型偏瘦,睡眠少,尤其出现阵阵的眩晕心悸,头痛头胀,还有肌肉颤动的感觉,手脚麻木或震颤,就要高度警惕中风。患者的预兆症状:多有头重脚轻、脚底发飘、腰膝酸软等。

  辩证预防方法:阴虚阳亢则动风,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需提高警惕,早期调理能预防脑梗等脑血管意外。尤其经络调理之中经堂点穴顺气、周天药浴、食疗等方法见效显著。点穴顺气引导体内气机运转,使脏腑阴阳平衡,药浴药效从皮肤渗透入内,补益肝肾,使得浮阳得降,浊气得清,改善中风先兆症状。

预防中风要从平时做起,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稳定,避免过食肥甘厚味,不吸烟,切忌酗酒。此外,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加减衣服。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适度,更重要的是要坚持适当的运动,使体内气机和调,血脉流畅,关节疏利,防止本病的发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ckapq.com/bzzs/12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