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72岁的孙奶奶在安医大一附院神经内科病房,做完手术几天后四肢功能已恢复正常,但语言功能没有恢复(只能勉强说出数字1到10)。由于在时间窗(4.5小时)内抢救及时,恢复的已经非常好。“她是幸运的,未来她的生活质量高过大部分患者”医生说这样能及时进行抢救的的患者少之又少,更多的脑卒中病人不得不面对瘫痪的命运。
像孙奶奶这样,或轻或重的脑卒中患者住满了安医大一附院神经内科的病房
图为安医大一附院神经内科病房走廊加床(病房常年超负荷“满员”,加塞已是常态)
患者能否自主抬腿成为术后康复的“标准”
“瘫痪”这个词是这里的患者、家属、医生、护士每个人都不愿意提及的,但是又都不得不面对它。患者身体的病痛夹杂着家属一筹莫展的神情,压抑至极。
从来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脑卒中一样,瞬间就可能让人失去生活的尊严:口眼歪斜,四肢麻木,甚至瘫痪在床……
脑卒中(中风)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第一大致残和致死的疾病。每21秒就有1位中国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死亡率约40%致残率高达80%。并且呈年轻化趋势。
据统计,中国因脑卒中每年死亡的患者高达万,居我国十大死亡疾病之首。每年新发中风病人高达万,在幸存的万中风病人中,有万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这个数字逐年在升高。
11月25日小编实地探访安徽医院神经内科。阜阳颍上的80岁的患者,晚饭后突发头晕晕倒,并伴有呕吐,紧急送往安徽医院神经内科救治
经过颈动脉支架手术,有效的避免了脑卒中带来的系列危害
经过12天的治疗,老人已经基本完全康复,四肢活动自如,准备出院了,家属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河南固始的52岁患者,约一周前出现左半身突发性的僵硬瘫痪,转入安医一附院治疗
治疗第五天,四肢功能已经完全恢复(护士长帮助示范四肢功能)
一位刚从庐江县来的患者,早晨起床后突发不能说话。医生示范患者是否能“挤眉弄眼”,然而患者并不能完成,紧急转入病房。
很多患者在术后都面临四肢功能、语言、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不可少,这对患者家属是一个漫长的考验(帮助病人做“数数”语言训练)
医生正在帮病人做术后肢体功能训练
一位有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正在进行电击康复治疗
输液中的恢复期患者(没有任何语言能描述此时病人对健康的渴望)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以脑部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主要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安医附院神经内科病房内康复期输液的患者)
楼层每时每刻都是忙碌的医护身影,想集合大家拍张合影着实不易(安医一附院神经内科医护团队)
安徽医院神经内科目前已经成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临床研究基地、安徽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临床重点学科,安徽省神经内科主委单位,教育部神经病学博士和硕士授权点。科室目前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余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9名,副主任医师7人,副教授5人,博士10人,在读博士9人,副主任护师2人。有床位张。拥有神经电生理实验室、神经心理学实验室、神经病理学实验室、睡眠监测室、高压氧治疗室等辅助科室。常规开展了脑梗死的动脉溶栓、静脉溶栓、颅内外支架植入术;脑出血血肿微创清除术、去颅辦减压术、血浆置换术等临床技术,同时在国内开展并推广了神经心理学认知功能评估。
病人家属赠送的锦旗挂满了整面墙
安徽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杨卫民:希望更多的脑卒中患者能得到及时救治,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很多患者都是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造成了本可避免的严重后果!真的很可惜!”
脑卒中早期症状
典型症状:
突然发生肢体麻木无力;
突然糊涂了,出现词不达意等;
突然一只眼睛偏麻;
突然行走困难,协调能力差;
突然头疼,头晕。
身边人怎么判断?
如果身边人出现这些征兆,可以让他笑一笑,看看是不是嘴歪;让他举起双臂,看其是否上肢无力;让他重复你说的一句话,看其讲话是否含糊不清等。掌握了这几点,有助于早期发现脑卒中。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现,及时送医!
时间就是生命
国际上目前普遍的意见是急性脑梗死发病3-4.5小时定义为脑卒中治疗的“时间窗”,超过这个时间不仅不能溶解血栓,而且将大大增加脑出血风险!
也就是说在3-4.5小时之内接受有效的救治,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脑卒中的危害(致死、致残),很多人甚至可以完全康复。
救命4.5小时!身体九级地震,一念间或“瘫痪”致残!(动动手指,让更多人知道)